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新华社记者随老苏返乡:有一种笑总是充满希望来源
2016-02-04 18:47:30
 

  新华社记者“随老苏千里返乡”手记:有一种笑,总是充满希望与力量

  新华社广州2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田建川)一座座喀斯特地貌的孤峰,断断续续,环抱着老苏家所在的小村庄。冬日晚上,凛冽寒风从老苏家屋顶的破洞灌进来,拨弄着灶前烧得正旺的柴火。老苏和阔别一年的父母围坐在电视机旁。吃过了团圆饭,听着熟悉的壮族山歌,老苏又笑了。

  老苏“总是笑”。两天前,在银行的ATM机上查到5000元欠薪在他几经讨要后终于到账时,他笑了。凌晨1点为找落脚点,在南宁的一家小招待所,为省10块钱跟服务员讨价还价时,他笑着。在返乡途中停车休息时,我握着老苏冰冷的双手和他一起抽烟聊天时,他笑着。

  看着他的笑容,我流泪了。跟随老苏从广东佛山出发铁骑千里返乡,不仅让我深刻认识了一个人,更让我读懂了一种笑。这种笑,是在困顿时的坚强,带着希望与力量。

  在最初联系采访和老苏通第一个电话前,我一直觉得我要做的是真实展现铁骑大军中一个普通人的辛苦,记录他的艰辛,让社会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在我的潜意识里,老苏应该是一个心事重重、愁眉紧锁、沉默寡言的人,是个会哭的汉子。

  和老苏深入接触后,我发现这个先入为主的假设是多么愚蠢和自以为是。面对生活压力,笑才是老苏与自己的主要交流方式。在这笑容背后,是老苏为妻子治病用完打工全部费用还欠着外债的困顿,是老苏收起年轻时“打架全村第一”的愣气后,谦恭待人的平和心态,是他每天长时间开小货车送货搬运的疲惫。

  做记者6年来,我见多太多的笑。开心的笑、违心的笑、坚强的笑、无奈的笑、虚伪的笑,成功的笑,失败的笑……而老苏的笑,是另外一种。

  老苏是个清澈见底的人,他毫不设防,恨不得把他知道的全告诉我。他是个简简单单的普通打工者,住在一个月350元租金的出租屋内,早出晚归,辛苦赚钱。他的笑也如此,干净、朴实、简单。

  老苏是千万万万个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缩影。

  为了赚钱养家,他们不得不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尚幼的儿女,在陌生的城市里勤劳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平日往家打打电话也不敢太长时间。奔波一年,只有春节时才能回到家乡,吃个团圆饭。

  为了赚钱养家,他们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正如老苏所说,“哪个能不买就不买,节约一毛是一毛,节约一块是一块。”老苏平日里穿的都是儿子穿过的衣服,儿子比他高,他就把每条裤子剪短一段再缝好,只在2014年花了110元给自己买了一条裤子。

  为了赚钱养家,他们习惯了辛苦,辛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连续五年骑摩托车千里返乡,横跨两广,顶风冒雨,老苏不觉得多苦,因为“这跟打工一样,早就习惯了。”只要想到家的温暖,路上再多艰辛,工作中再苦再累,他们也会用宽厚的肩膀默默扛起。

  他们也会困顿无助,但他们咬紧牙关,想方设法度过难关;他们懂得感恩,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温暖他们记在心里,用劳动创造着社会价值,对别人的帮助他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和他们一样,老苏的生活也有酸甜苦辣,他也有喜怒哀乐。想到家里破旧的老房子,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多病的妻子,他愧疚,他难过,他说自己压力很大。“但是我总是笑,我要坚强起来。如果整天发愁整个人都会坏的,我就是要开朗地过生活。”老苏说。

  老苏爱笑,因为他始终怀抱着朴实的愿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

  老苏年轻时的愿望是“到广东开车”,因为他听说广东很繁华,有高楼大厦,有柏油马路,更听说在广东开大卡车一年能挣十几万元。他笑着说,自己愿望实现了一半:小货车他是开上了,只是工资一个月才3500元。

  如今老苏的愿望是多挣钱,为妻子看好病,再翻盖一下家里的房子。他笑着说,我身体好的很,别看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点,但有的是劲儿,再干上几年没有问题!

  在老苏家门口,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李子花。白色的小花簇拥在枝头,一串一串地开得正旺,在冬日的冷风中,一朵朵顽强地绽放着。在中越边境的这个小山村里,它让我惊讶不已。

  老苏说,这是村里唯一的一颗李子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这花真好看。”他开心地咧着嘴笑。我突然感觉,这花瓣像极了老苏的笑容。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