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长春过年□杨子忱
2016-01-28 12:38:04
 

  这是一位老长春人的回忆。

  那会儿,长春人办年,一进入腊月门,就开始忙火了。周边大车,像白龙驹、放牛沟、饮马河,以及靠边王、靠边孙、靠边吴,这些紧靠柳条边边沿子村落的,便大马铃铛一路响,载着粮米、肉类、柴禾、山货、野味、瓜子、花生、土特产、手工编织进了城。人们管这事,称“办年嚼谷”。长春东大桥、南关一带,是进城大车的集中地。有时大车还要延续到扇子面胡同、辘辘把胡同、劈柴柈胡同、田家大院、财神庙等处。对于城里人来说,猪肉是抢手货,家境好些的,往往要搬上“半拉半”,差一些的,也要砍上一脚子。

  妇女们,则要为孩子和家里人准备新衣,赶制新鞋,浆洗被褥,起早贪晚忙。一些大商家,如大马路上的玉茗魁绸缎庄、玉茗斋百货店、玉茗北杂货铺、玉茗栈家具行,每天都早早开门。老市场,是中小商家集中地,也是卖估衣的场所,主要经营衣、帽、鞋、袜,以及发卡、簪子、坠儿、木梳、篦子、官粉、桃红、雪花膏,还有孩子玩的晃铃棒等。货床子,从三马路起,一直扯到四、五马路,足有二三里。有些商家,还是前店后厂。商家多是闸板式商铺,闸板一敞,便算作是“开板”了。这时,顾客们蜂拥进门,对货架商品观览无余。店伙计,头戴疙瘩帽,身穿青长衫,手执接物竿,笑脸相迎。柜台上,算盘噼叭直响,那是在打年货账。

  一进腊月,每家都要蒸饽饽,包括馒头、花卷、糖包、豆包,还撒年糕。腊月,首先过的是“腊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被看作是过年的序幕。那时节,家家都供奉灶王爷,还要吃“灶糖”,它有一种特殊的麦香,还有粘性,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请它到上方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万象时,少说孬话,多说好话。

  过年准备的活计,是非常繁杂的。清理环境,劈木柈子,竖灯笼杆,事真不少。那时,人家住的多是平房,屋里糊纸棚。糊棚叫裱棚,每年过年一次,要裱新窝纸。窝纸有红黄蓝绿白,有花花的,还有带“方圣”,或“万”字不到头图案的。院内的马棚、磨房、碾房,也要打扫干净,“二十五,扫尘土”,多指这天。贴对联、张年画,一般要在年三十白日完成。几乎所有人家,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张贴几张年画。年画内容,多是古典小说、包括唱本、民间传说、喜庆故事,如“张飞夜战马超”、“岳飞大战金兀术”,还有“大胖小子”,“鲤鱼卧莲”、“连年有余”,热烈火爆,很上讲究。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这天,都要早早起来,俗称“起五更,接喜神”。接下来是拜年。长春人拜年,大人称“万福钧安”,孩子称“又长一岁”。长春人称压岁钱为“压腰钱”。这天,起来后第一件事,是给家中长者、父母叩头拜年。然后跟随父母,到亲戚家去拜年。那阵儿,三叔二大爷,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圈下来,需要大半天。回来后,父亲便开始下厨。这是老规矩。妇女们,灶台忙碌了一年,过年男人要替换一下,让她们歇歇。正月初二开始,秧歌队便在大街小巷闹腾上了。那时的秧歌,有“跑旱船”、“踩高跷”、“唱拉衫”、“耍花扇”等。还有少不了的舞狮队。几乎每年正月初二,早饭一过,锣鼓一响,舞狮队便出场了,年便无比热闹。

  过年即过春节,春节常伴立春节气来。立春叫“打春”。“打春阳气转”,家家要啃红皮萝卜,称“啃春”。“萝卜萝卜”,谐音“落福落福”,吉祥如意。最火的,是孩子门喜欢的“吹糖人儿”。“吹糖人儿”手艺人,挑着挑子,一头小桌,一头糖锅。起先用模子,吹出各式各样的动物,或“糖人儿”,红袄绿裤的。再配以小风车一吹,这些小玩意儿,便鲜活起来。与此同时,借助东风放飞风筝,也开始活跃起来。风筝多是自做自放。最简单的是“大方块”,较复杂的是“蝴蝶”,最多的是“蜈蚣”。“蜈蚣”风筝线老长,放时得几个人帮着抻。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作是我国第一副春联。偏巧,此联中尚有“长春”二字。那么,就将其引到这里,以为普天同庆,共贺长春吧!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吉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