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在欧洲超市并不罕见。(欧洲时报网资料图)
中新网1月26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随着海外华人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中餐的市场也变得愈加广阔。与此同时,中餐也为不少欧洲人带来了商机。
从饮食习惯、到烹饪技巧、再到食材器具,欧洲人已从方方面面开启“掘金”模式,希望做得一手地道中餐,更好地吸引和服务中国消费者。
饮食习惯:英国大学改善伙食吸引中国留学生 组团赴华“取经”
英国大学食堂所提供的食品在留学生眼中一向是恶评如潮,学生在食堂吃的不是烤豆子、披萨就是薯条和意大利面,而且价格高,质量差,选择少。
虽然一直受到来自学生关于改善伙食的压力,但英国大学方面一直不为所动,直至大量中国学生进入英国,情况才开始转变。为了满足每年为英国带来百万美元学费的中国留学生的需求,校园里的厨师正在酝酿一场菜谱的“革命”。这个举动来源于几个英国大学的大学备办食物者组织(英文简称:TUCO)对中国的实际调查。
TUCO主席,布莱顿大学食宿和接待办主任表示,“虽然我们的教育水平是世界级的,但是我们的食物就像一个笑话。这部分源于我们试图复制国际性美食的主张,而从中国调查回来之后,我们发现一直把它搞错了。”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英国大学曾提供给中国学生的一种传统菜粥中竟然没有使用像香菜和辣椒等这样的作料。而且他们同时发现,在大学食堂向学生收取筷子费也是不对的。格拉斯哥大学行政总厨ScottGirvan说,“想象一下自己是中国学生,你要为筷子付费。你会问:我来这里做什么?很多外面的店铺筷子是不收费的。”
另一名代表说,大学生每天第一顿食品是早餐,一般是牛奶面包和早餐谷物,这是中国人不喜欢吃的。同样地,焗豆、蛋和香肠,他们也没有一点兴趣。
据悉,TUCO之所以这么做是英国大学方探讨如何增加中国学生的举措之一。由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发出的数据显示,英国大学中国生是主要国际生员,比欧洲生总和还要多。在2014/15年度,大学一年级中国生为58845人。
烹饪技能:法国中餐馆雇佣法国年轻人 传授拉面技巧
2009年2月,法国巴黎9区Faubourg Montmartre街上开了家名为“活着的面条”的兰州拉面馆。当海外中餐馆中的拉面质量无法满足当地华人和本地人的需求时,这家正宗地道的拉面馆却“活”起来并“火”了起来。
这家餐馆鼓励法国客人抛弃使用刀叉的习惯,所以店里从不提供刀叉,只有筷子,这是“活着的面条”的规矩。虽然坚守着“将正宗进行到底”的美食文化观念,这家店却聘请了不少法国本地员工,不但向他们传授拉面技术和秘诀,甚至还帮助他们创业。
拉面的专业技能非常强,所以一开始该店的段老板从中国聘请了一些拉面师傅来法国。后来,为了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并为法国创造就业机会,段老板开始聘请法国员工,将难得的拉面技术传授给法国年轻人。
她表示:“要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只有中国人懂还不够,必须得让西方人也会做才行。除了从中国招员工外,我们也聘用了当地的法国人,还有突尼斯人、斯里兰卡人、孟加拉人……有一个法国学徒学得非常好。这些学徒现在已经是店里的主力了,他们的工作合同从短期(CDD)转成无限期(CDI)了。”
在段老板看来,雇佣当地员工不仅能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对法国社会和企业形象都很有意义。
食材器具:中国食品已进入欧洲主流市场
德国《经济周刊》消息称,中国食品已经“从只对准华人的有限市场,进军到欧洲庞大的主流饮食市场。”不仅进入了许多大型超级市场、便利店和零售店,还受到不少酒店、餐馆、酒吧和咖啡屋的食品供应商的青睐。
在德国大型连锁超市雷阿尔的中国食品专柜内,水灵灵的白菜、茄子、扁豆等蔬菜被包装成小盒子,豉油、蚝油以及各种香料、水果罐头等整齐地摆在柜台上,不少德国顾客正仔细地挑选着。据售货小姐称,中国食品的消费者大多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中上层人士,“尤其是那些年龄在60岁以下,家里有子女的德国人,越来越热衷于中国食品。”
目前,中国已取代泰国成为亚洲向德国出口食品数额最大的国家。而专家预测,欧洲对中国食品的进口需求还会大幅增长。现在,主流的零售与批发商不但对采购中国的香料、酱料和便利产品等流露出了兴趣。而且由于中国美食越来越流行,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烹饪习惯,市场对各种用以烹调亚洲菜的炊具需求也相应增加,例如电煎锅炉具、火锅炉具及电饭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