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月25日电(记者王建)进入冬日,寒潮席卷全国。作为我国最北的省会城市哈尔滨,连日来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室外滴水成冰。在极寒天气下,流浪群体能否过个“暖冬”?
记者日前来到哈尔滨救助站,这里成为露宿街头人员临时的家。在哈尔滨市救助站二楼休息室里,10多名中老年人分成两排坐着看电视。他们当中有人腿脚不灵,有人失聪,还有人患有智障。1位工作人员凑到一老人耳边大声问:“家住哪里?还有没有亲人?”并把听到的信息记在本子上。
“我从佳木斯富锦市来的,本来要去河北沧州,途中把钱丢了,现在没钱买票,就来到哈尔滨救助站寻求帮助。”受救助者李家林说。
通过救助站,李家林领到了1张“哈尔滨救助管理站购票凭证”,拿着这张凭证,他就可以在火车站换回1张回家的免费车票。几天的救助生活,让李家林有点舍不得离开。“早饭有粥、馒头,午饭晚饭有两三个菜,住得很暖和,我都不想回去了,但也不能再给人家添麻烦了。”
黑龙江省社会救助总站站长谭云杰说,每年11月中下旬,救助站便启动冬季救助方案,采购棉衣,保证供暖设施,并在繁华街区、桥梁涵洞、地下通道、废弃房屋、火车站等流浪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的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精神病人及未成年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实行保护性救助,避免其发生意外。黑龙江省每年社会救助人次约2.5万人。
记者在哈尔滨救助站看到,男性中老年人住在二楼,女性中老年人住在四楼,未成年人在三楼。每间宿舍干净整洁,有4人间、10人间和12人间。每一层都有沐浴室、休息娱乐室,还有卫生所,可简单处理皮外伤和感冒发烧等。
据哈尔滨市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受助人员进站后先在接待室登记、录指纹,然后送到站里相应区域,洗澡、领洗漱用品、换衣服、找床位。工作人员会仔细询问他们户口所在地,做到从进到出都有去向,有档案。“但这些人很大部分是智障人员、残疾人、老年人、儿童,找出他们户口所在地没那么简单。”
近日,有市民报告,有一中年妇女在地下通道里过夜。得到线索后,哈尔滨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马上赶到那里。这名中年妇女自称叫袁秋霞,来自内蒙古海拉尔,在哈尔滨靠捡垃圾为生。
“救助人员到了现场,就劝说她到救助站,外面天气太冷,容易冻坏,救助站有吃有喝还暖和。”张岩峰说,一开始她说什么都不去,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袁秋霞同意去了救助站。
在哈尔滨救助站,记者见到了袁秋霞,她身穿红色毛衣,旁边放着1个包。哈尔滨市救助站管理一科科长焉正军告诉记者,看上去袁秋霞一切正常,但她患有精神疾病,目前还无法返回原籍,“她说的地址能够查到,却查不到有关她的记录。”
在救助过程中,一些流浪人员和乞讨者不接受救助,成为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困扰。张岩峰有些无奈地说:“对于不接受救助的人,我们实在也没招。但是一旦冬天出现冻伤冻死的情况,社会舆论就指向我们,上级部门也会追责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