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雪柠)“不是说哪个文物时间长,哪个房子建得早我们就保护哪个,哪个是新建的我们就拆哪个,整个地区都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来保护。”昨天,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在谈到名城保护时表示,中心城区既有元、辽以前的历史文化建筑,也有大面积的明清时期形成的老北京城,同时也有民国以来的建筑,这些都是名城保护的主体,需要提升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
据介绍,今年,西城区将新增6个棚改项目,改善约6000户居民居住条件。此外,还将全面梳理区属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出租和限制的房屋、空间资源,对照首都功能定位,凡用于服务非首都功能的一律收回。收回的资源将用于建设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养老设施等,发展高品质的生活型服务业。
王少峰表示,腾退出的空间还将建设12个公共阅读空间,同时启动博物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争取每一个街道建成一个反映街区文化历史的街区博物馆。
在中心城区大面积增设绿地并非易事。据王少峰介绍,按照园林部门统计,西城区只能新建4000平方米的绿地。“我们让每个街道分别研究,把街道所有的边边角角利用起来,最后统计下来,全区可建3万平方米的绿地。”
除了整体保护,名城保护还需注重街区统筹、胡同保护和文物保护。据介绍,西城区文物保护工作有“解危、解放、解读”的“三解”方针。具体而言,“解危”是指对暂时不能腾退的文物建筑实施文物排险,确保建筑安全和使用安全;“解放”是针对价值极高、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保单位,结合旧城人口疏解,加以腾退,形成保护和利用的新格局;“解读”则是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讲好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