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铭委员今天上午代表市工商联发言。 本报记者 阎彤 摄
配套设施质量是棚户区改造成败的关键;副中心建设应试点“城市空间发展决策模型”……今天上午,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走上主席台进行大会发言,为首都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棚改成败关键看“配套”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会长、北京明天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铭,代表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做了《关于加快我市棚户区改造的建议》发言。
张志铭表示,就现阶段而言,当务之急是提高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区的基础配套水平,而配置与中心城区相同,乃至更高质量的教育、养老、医疗、交通、娱乐等资源,是棚户区改造成败的关键。
对此,张志铭代表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协调指导和统筹推进。将棚户区改造与中心城的功能和人口疏解相结合,统筹国家和北京两级行政资源和力量。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等基础配套建设。应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仅要在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合理投入城市基础配套,还要保证配套质量不低于中心城水平。
三是进一步公开、公平、公正地维护好棚改户利益。在公共配套先行的前提下,要向棚改户讲明政府规划、标准和不同区域的解决方案。应支持棚改户自由选择居住地区。
四是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等多元投资主体的参与。
北京应引入科学规划“水晶球”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吴晨表示,目前北京中心城地区、新城地区和市行政副中心建设,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人居环境发展、保护与改善的挑战。传统的规划模式较难预测城市在中长期的变化趋势,需要建立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发展决策模型”,预测土地、交通、产业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对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城市空间发展决策模型”的相关技术与理念已在西方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可通过对未来城市空间增长趋势和特征进行量化的情景预测,对城市规划及交通规划方案、土地和房地产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效果进行模拟和评估,有力促进城市规划向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变革。
“城市空间发展决策模型”近30年来在伦敦的有效实践,成功实现了对写字楼需求、住宅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前瞻性定量预测,极大地增强了伦敦的城市竞争力与整体城市宜居环境水平。
科学规划可在行政副中心试点
吴晨建议,北京市应集合规划、交通、土地等相关部门以及设计研究机构等各方技术力量,积极与国际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性地搭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决策模型”基础工作平台。这一定量模型工作平台的构建工作,可率先在行政副中心等重点发展区域先行试点。
本报记者 孙颖 X133 习楠 J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