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面对寒潮,“短板”怎么补
2016-01-21 03:36:05
 

  本报记者 钱祎 江帆

  当北方强冷空气逐渐占据浙江上空时,凛冽的寒风和飘扬的雪花让许多人想起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

  8年前,刚刚迈入新年,一场暴雪不期而至,将省公路网盖了个严严实实,旅客滞留车站,卡车被堵路上,满载救灾物资的货车无法开行……浙江共有20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

  进入2016年,一场新寒潮再度来袭。面对几十年一遇的极寒气候,现在的浙江,各地各部门已严防死守,做好防范工作。从2008年依然鲜活的记忆里,我们再次审视城市乡村,补足面对极端天气的“短板”,有备无患。

  启示之一:

  撒盐铺垫 不留隐患

  【情景回放】

  2008年1月17日,长途客车司机胡师傅从温州出发,开长途汽车去贵阳,原本只要3天来回的路程,却足足在路上耗了8天。“当时乘客们几乎水尽粮绝了,车子在半路上一停就是三四天,路上的冰很厚,特别滑,车子只能像蜗牛一样爬着,一天只能开几十公里的路。一连持续多天的降雪,路面积雪不断加厚,冻结冰块后难以清除,给车辆出行带来了很大困难。”胡师傅回忆说。

  那一年的2月2日,浙江全境积雪面积达到7.32万平方公里,其中长兴县、湖州市区和杭州积雪超过30厘米,浙西北部分山区甚至超过60厘米。

  【今年新招】

  今年1月19日,杭州西湖景区装备了3台威风凛凛的“山猫”,准备投入“战斗”。“山猫”主要用于冰雪天气景区道路、桥梁的除雪铲冰作业,机械化除雪效果相当于100个人拿着扫帚清扫。

  在2015年12月初的那场雪中,“山猫”大展身手。在西湖风景名胜区,活跃着应急抗雪队伍45支,共1389人。同时,西湖景区还对区域内的竹林、香樟、桂花、古树名木和其余风景林木、地被、花卉等加大巡查力度,落实防御工作,尽量减少雪灾和冻害对园林植物、马路交通造成的影响。

  1月20日,在杭州江南大道的下桥口,一段长长的路面上铺满了草垫。在复兴立交桥位置,杭州市路桥公司的一辆工程车上,几位工人正大把大把地往路面上撒盐。

  记者从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交通部门已组织好应急抢险队伍,一旦道路发生积雪、结冰,将立即组织力量铲除。目前,交通部门已经准备好工业用盐、沥青冷补料、草包等主要应急材料和推雪板、洒盐机、撒盐堆雪车等应急车辆和机械。对易积雪、结冰的岭坡等路段,已经提前备好砂石和融雪剂等材料。

  启示之二:

  绿色通道 保障运输

  【情景回放】

  2008年1月26日,杭州汽车南站人头攒动,受风雪影响,从这天中午11时起,所有班车停运,车站挤满了滞留的旅客。据初步统计,这一天,杭州东南西北四大汽车站共有1000多个班次停开。

  当年的这场大风雪,曾绊住了无数路人回家的脚步。杭州火车站开足27个售票窗口受理退票,仅一天就有1.82万名旅客全额退掉了去往贵阳、重庆等地的火车票。

  【今年新招】

  风雪无情人有情,面对今年即将到来的强寒潮天气,交通运输部门及时部署,一旦出现旅客滞留现象,各客运站将提供食品、饮用水、御寒衣被等救灾物资,同时迅速调配运力,及时疏散滞留旅客。

  同时,各地各部门还将努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统筹做好电煤、成品油、粮食及肉禽、蔬菜等重点物资运输,满足冰雪天气下企业正常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

  目前杭州萧山机场共有应急救援备勤力量650人,运雪平板车100台、手扶式扫雪机30台等,能够满足春运除冰雪应急保障需求。此外,机场新引进的一台跑道冷喷吹雪车已于1月8日到位,并完成了试车和人员操作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冬季道面除冰雪保障能力。

  启示之三:

  电路改造 应急跟上

  【情景回放】

  “合闸!”2008年2月29日,遂昌县新路湾镇三井村的电闸合上总开关,这标志着我省最后一个因雪灾停电的行政村恢复供电。

  在这场50年一遇的雪灾中,我省电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雨雪不断,输电线路覆冰严重,除地处海岛的舟山未受影响外,全省340多个乡镇、8700多个村、近183万户相继停电。

  【今年新招】

  2015年,国网浙江电力对不满足冰区要求的线路开展了抗冰改造工作,去年年底前刚完成13条线路的改造,有效提高了线路的抗冰能力。

  强寒潮期间,空调负荷将会大幅度提升。国网浙江电力预测,届时全省最高用电负荷需求在5000万千瓦左右,通过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目前已经落实最大供电能力约5300万千瓦,全省总体电力供应充足。

  目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已启动防御雨雪冰冻灾害预警,部署应急值班力量,开展设备特巡;用科技手段防御寒潮,强化在线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生线路覆冰情况,13台直流融冰装置已经准备就绪,应急抢险物资器材、移动发电车、移动照明设备和抢修队伍等也准备到位。

  启示之四:

  避灾场所 备足物资

  【情景回放】

  2008年的大雪,家住建德山区的曹近林还在浙江大学读大四,因为大雪天,父亲工作的小石矿关闭了好多天。50年一遇的暴雪灾害超过了浙江许多群众的心理预期。当年,民政部门紧急调拨棉被和棉垫等物资发往灾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过,那时还没有设立紧急避灾场所,“远水难救近火”,车开不到的偏远山区,抢险救灾人员只能肩扛手提,把一袋袋应急物资送到山区居民的手中。

  【今年新招】

  今年天气预警来得早,浙江省民政厅紧急召集专题会议,对防御寒潮工作作出部署:做好备灾物资等储备工作;对极度寒冷、有可能造成房屋倒塌等情况进行排查,人员及时转移到避灾安置点等场所;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等做好各项准备和防寒工作。

  1月20日,临安山区已经开始下雪,其219个避灾场所已备足棉被、垫被各1000条,还有食品、毛巾、应急灯和饮用水等。

  “2010年以后,全省逐步推开避灾场所,像撑起了一把应急‘安全伞’,学校、体育馆、村办公场所、社区活动中心等都被临时利用起来。”杭州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负责人说。目前杭州市(含区县)共有1000余处避灾安置场所,备足了一定时期内的生活物资及2万余条棉被、1万余件棉大衣等御寒物资,每个开放的避灾点都有专人值班。

  在山区,各级各部门、基层干部正尽力补足群众的生活物资。如在遂昌县三仁畲族乡,乡里及时购买了20条棉被,送到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手上。在安吉,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将厚棉被、大米、菜油等保暖防寒物品和生活物资送进天荒坪镇余村、横路村、马吉村、银坑村。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浙江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