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疏解后建筑应避免大拆大建
2016-01-21 01:16:09
 

委员热议疏解非首都功能就古都保护、人才引进、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十三五”时期,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也是参加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重点关注的领域。昨天,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大家围绕疏解中的古都保护、疏解后的建筑利用以及人才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方炎

  疏解同时保护古都风貌

  明晰北京古都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保护好旧城这一文化遗产,对于指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意义重大。方炎表示,今年市政协全会上,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将提交党派提案,建议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中重视古都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

  方炎表示,非首都功能在北京旧城内不断增多,造成了对北京古都的深度破坏。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遗产资源因为历史原因被不合理使用,直至今天还在持续造成对遗产的破坏,这样的情况必须在疏解中得到解决。这项工作不仅仅需要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去做,同时还要得到国家机关各大部委、国家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协助。

  方炎强调,对于旧城内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应该设立腾退时间表。通过一些单位释放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更好地推进旧城文化遗产保护。今后,也应当不再在旧城区新建任何大型商业娱乐场所,不再向旧城内新迁入大型机关和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

  另外,政府部门应在疏解工作中列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清单,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清单要与时间表密切结合。

  再有,对破坏旧城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常态执法、违法必究、社会监督。文物执法部门对于破坏北京旧城的一切行为应该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建议将旧城文化遗产的巡查、巡护,纳入到城市网格管理体系中,做到常态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彭丽红

  借疏解之机调整人才结构

  彭丽红表示,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涉及到疏解人口的问题,在人口数量上要实行总量控制。但不应因为控制人口,把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大门堵死。应该借疏解低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调整人才结构。“从事低端产业的人群应该逐渐减少,而高层次的人才还要大力引进。”

  彭丽红认为,北京作为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要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这就更需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国际顶尖人才进入北京,支持首都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她说,近年来,本市很多部门都对引进人才给予了资金补贴,但从效果看,实际引进人才层次并不高。

  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留在北京生活发展呢?彭丽红认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花了很大代价引进的人才,由于目前城市在交通、环境等等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人才没有留住。”

  彭丽红建议,疏解非首都功能,减人的压力很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应协调减与增的关系。疏解低端产业的同时,还需加大吸引高精尖产业人才的力度,优化人口结构,使北京真正成为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的高地。

  同时彭丽红还建议大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制定新时期北京引进人才新标准;统筹配置财政支出中分散于各部门各环节的人才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常委王报换

  提高疏解地区文化吸引力

  “十三五”期间,北京核心区的非首都功能将有序疏解,计划到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这意味着大量人口将迁出核心区,居住在相关疏解地区。

  王报换表示,目前承接疏解功能的地区正在规划建设中,包括北京的通州行政副中心、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新航城等。然而,根据规划的内容和相关调研,可以发现,疏解地区的文化建设尚有不足。

  王报换认为,潜在的迁移人口正处在观望阶段,疏解地区能否提供足够的吸引力,促使这些人下定决心离开核心城区,对北京人口疏解意义重大。根据对已迁移人群和潜在迁移人群的访谈发现,他们对产业、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较为乐观,但是,对疏解地区与北京核心地区的巨大文化落差,感到担忧。

  针对疏解地区的文化建设不足的现状,王报换建议,政府综合提升疏解地区的文化吸引力,为迁移人口提供良好的文化人居环境,提高迁移积极性。增加疏解地区与北京核心区的文化合作,扩大核心区文化资源的辐射面,一体化发展,缩小差距。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增强迁移人口的文化认同。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

  重视疏解后既有建筑利用改造

  郑实表示,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加快进行,中心城区不少原为商业或者行政功能的建筑物将改变使用功能和使用对象。未来这些建筑新的使用功能是否适合,无疑是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另外,新的功能需求势必面对新的改造需求。

  郑实认为,建筑改造在以满足新功能需求为目标的前提下,不仅是进行技术上可行性和造价是否经济的评估,更应该以最少的改动和材料来实现。要保证建筑改造符合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的要求。对此,不仅应减少和避免拆除重建,更应注意不要产生新一轮的大翻修,甚至以改造之名行新建之实。

  郑实建议,新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功能的确定,应该根据是否符合首都定位、城市规划配置要求、市场需求情况等几方面的需求来判断。有关部门要结合专业技术支持,按照绿色建筑改造的原则,提出既有建筑材料利用率的具体评价指标,根据使用对象和性质,分门别类提出强制性规定或者推荐性指南,同时还要制定和落实监督机制。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 杨奕/文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晨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