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立法是教人向善的艺术
2016-01-18 12:35:13
 

  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赵晓耕的题为《立法是教人向善的艺术》的文章:立法也需要高超的艺术。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很多法律所关注的问题也是道德问题。法律以严格的条文确立惩罚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法律也应体现教人向善的目标,在道德意义上使人们乐于朝着法律预设的标准前进。这说明,立法也需要高超的艺术。例如,“路不拾遗”属于我国传统道德的一项要求,但怎样对待遗失物所有权的归属则是法律范畴的事。拾金不昧作为一种优秀道德品质,已经在整个社会观念中确立。如何使立法既体现这一要求,又易于让民众接受?我国古代立法者在这方面曾作出过探索。我国古代对于拾得遗失物的规定,经历了一个从偏重义务到偏重权利的发展过程。路不拾遗作为道德标准可以提倡,但法律标准应更加切合实际。应当看到,对于拾得人给予合理物质利益,有助于提高其履行道德义务的积极性。如果法律中预设的人的行为模式就是道德高尚,并且对此并不给予奖励,那么,实际上,道德并非完美的大多数人就要面临违法的境地,起到的也许是促使其不遵守法律的反作用。还应看到,公平的物质奖励或许比强制的禁止性规定甚至惩罚更有效。

  有人认为,法律规定愈具体细密,甚或连道德要求都写入法律,对于私权的维护就会愈完善。但现实中,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均时时感到资源有限。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立法者鲜有能力完全了解与把握,司法者应对众多具体个案时更是人力物力紧张。退一步讲,即使具备足够资源,制定出所谓完美的法律,但面对社会利益冲突细节各异、涉案个体千差万别、时代条件不断变化的现实,法律规范的效力又会被削弱。所以,古人讲“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有深刻智慧的。私法的逻辑绝不是规定愈多愈好,而是适可而止。   □凌闻/辑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福建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