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地方教育规划 要跳出“套娃思维”
2016-01-15 07:10:04
 

  当前,教育“十三五”规划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它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未来五年,教育能否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规划的科学与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重要,所以要求多,难度大,聚焦不易。

  事实也如此,从一些规划编制者的反馈来看,从2014年底开始启动的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和准备,最终落到纸上时,规划文本总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地方的规划落入文件“套娃”模式。比如下一级教育部门套用上一级的,国家说提高教育质量,他也说提高教育质量,国家说教育现代化,他也说教育现代化。诸如此类的思路当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国家是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方向,到了地方要落实,要解决当地的现实问题,还要发挥地方的首创精神,不能只当国家规划的“应声虫”,把同样的标题同样阐释的文字照搬到自己的规划中,顶多加点当地的教育统计数字。更有甚者,套用其他年度或者其他地区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怎么能够让人信服。

  “套娃”式的规划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脱离当地教育民生的现实。换句话说,就是“虚焦”,目标含糊,看似宏大的规划却没有“落地感”。规划不接地气,不是为了解决当地的教育民生问题,看似“跟跑”国家规划,其实是“假跑”。

  地方教育部门作为行动者,要脚踏实地。这就意味着,规划既要看国家的大方向,又要重新聚焦各自的教育现实。因此,一份理想的教育规划离不开“行动力”一词。具体地说,规划要能够鼓舞我们的信心,激起我们行动的勇气。它既能聚合我们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又指向明确,具有可执行性。

  因此,教育部门尤其要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努力编制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诉求的规划,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钟焦平)

  (摘编自1月14日《中国教育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