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京1月14日电 题:从北京到东京 京剧与歌舞伎的“神”共鸣
作者 陶煌蟒
52岁的歌舞伎演员幸田秀莉终于把一直在影像里欣赏的中国京剧给盼来了。从北海道到东京,13年的关注,20余张光盘的记忆,京剧成为她职业生涯中守望的幸福。
2016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日前在日本东京银座演出,幸田秀莉是唯一身着和服出现在剧场的普通观众。虽然她的座位在最后一排,虽然京剧表演只是其中一个片段,虽然她没有系统学过中文,但她却用四个汉字向中新社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京剧,太美。”
歌舞伎是日本的传统艺术,被列为当地的国粹,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京剧和歌舞伎被称为“东方传统艺术的姐妹花”。在日本歌舞伎不断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京剧一直是其学习的对象,从中汲取了许多精华。因此,初次观看歌舞伎表演的中国观众常有熟悉的感觉。
“早先,日本歌舞伎表演艺术家每年都会邀请中国的京剧来日本交流,但大部分都在大城市,像我这样的小演员难有机会看到。”从艺40年的幸田秀莉是去年才从北海道的小城室兰来到东京的,在日本歌舞伎座当替补演员。
幸田秀莉看到的“四海同春”京剧片段是由中国京剧名家王蓉蓉、杜鹏表演的《四郎探母》和《红鬃烈马》。不懂汉语的秀莉记不住唱词,但能听出旋律。
其实,京剧与歌舞伎的“神”交流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亚洲国家的传统戏剧中,京剧与歌舞伎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表现理念都有相似之处,既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
“京剧有‘亮相’,歌舞伎称‘见得’,在此之前,京剧中的‘打击乐’,歌舞伎称为‘下座音乐’的节奏音乐都会随舞蹈动作的变化而变化。”王蓉蓉说。
上世纪90年代,王蓉蓉曾赴日本北海道与歌舞伎演员同台演出。她介绍说,歌舞伎与京剧都是综合艺术,同具有很高的文化融合力,都来自于民众,熟知老百姓的欣赏心理和审美意识,尊重民间习俗,并从中获取营养用于戏剧的创作中。
“比如歌舞伎中对木偶戏的采用,京剧服装中对民间工艺刺绣的运用,双方戏剧中脸谱形式的运用,无不体现着尊重民间的习俗,尊重大众审美的特色。”最令王蓉蓉记忆深刻的是包括艺人在内的所有人对国粹的尊敬。
在日本,歌舞伎座是专门的演出剧场,演员的名字统一写在小牌子上,按照级别挂在剧场门外。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都穿着礼服正装,以显示对艺术家的尊重,这也是为什么秀莉要穿和服看京剧演出的原因。
秀莉说,历史上歌舞伎发展的数次转折都与京剧有关,可以说京剧为歌舞伎的传承奠定基础。她把室兰市面上能买到的京剧录影带都买了一遍,一共27张。
如今,秀莉已被东京歌舞伎座聘用。对于未来,她只说,希望有机会去中国,和京剧一起同台演出。她给自己定的时间是10年之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