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敏
近期,国际银幕上最闹猛的非《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莫属。它刷新多个北美票房纪录,玩偶等周边产品全球暴卖,原创者乔治·卢卡斯惊呼:“我当年拍第1集时没想到会搞成今天这样大的事件。那时只想拍一部给青少年看的太空探险故事片而已。”
美国向来被认为是缺乏神话的国家,卢卡斯荟集了希腊神话和格林童话、战争和太空等元素,又从黑泽明的《战国英豪》和纳粹宣传片《意志的胜利》等汲取灵感,构思、编剧、导演并监制了堪称世界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星战”系列。其首集在上世纪70年代取得成功,是因为越战让美国所处的混乱社会恰如影片所呈现的帝国统治下的混沌宇宙,缺乏安全感的民众在光怪陆离的星际世界找到了出口。有别于美国近几年风行的超级英雄电影,该系列作为娱乐载体,累积了许多文化、商业、政治等涵义。
那么,《星球大战》究竟包含了哪些意义上的“大战”呢?
其一是“赚钱大战”。该系列是影史上最赚钱的,前6集总票房达60亿美元。但片商仍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放映之外的附加值,开发出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的周边产品,结果使附加值高达380亿美元。迪士尼以40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凭着《星球大战》市值暴增3倍,6年即可收回成本。就连演老年汉索罗(宇宙海盗)的哈·福特拍第7集的片酬也多达2500万美元,另外5%票房分红。
其二是“文化大战”。该系列作为美国流行文化的集大成,最能体现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尚武精神,以及美国文化的商业包装和营销技巧。难怪美国许多人把“星战”视为圣经,把卢卡斯视为耶稣。《星球大战7》上映没几天,即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冠绝全球娱乐界。美国电影学会迫不及待地评选它为“年度十佳”,以助它捧得第88届奥斯卡奖。
其三是“星球大战”。首集问世之时正是里根政府推行“星球大战”战略之时。片中黑武士建立行星站,作为威慑力量攻击星系中的任何目标,这一做法竟成了上述战略的一个主要构想。片中许多模型巡航飞船、激光炮等也都成了美军武器库里的样本。整个系列所描绘的宇宙没有主权约束,只要打出“正义”旗号就可大动干戈。那些征服意志极强的武士不正是当今地球上霸权主义者的写照吗?人类在未来很可能迁居到其他星球,若那里也像《星球大战》所呈现的那样,人类生活能够安宁吗?这种娱乐的、虚构的内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恐怕不能全然视而不见。
尽管毁誉参半,但《星球大战》因有诸多得益,加上迪士尼雄厚的资源,仍会一集集地拍下去,包括续传、前传和外传等。(作者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