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特写:创新,获得新知音——国家大剧院“又见国乐”
2016-01-07 18:04:00
 原标题:特写:创新,获得新知音——国家大剧院“又见国乐”

  新华社北京1月7日专电 题:创新,获得新知音——国家大剧院“又见国乐”

  新华社记者廖翊、周玮

  6日晚,中国国家大剧院。一曲《高山流水》,拉开中央民族乐团民族乐剧《又见国乐》演出帷幕。

  国乐又见,气象迥然——舞台上,操琴者、听琴人已然化作俞伯牙、钟子期,隐现于战国时期情景中;琴声流转,场景交互,时而“巍巍兮若泰山”,时而“洋洋兮若江河”……

  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在以现代声光电技术营造的大写意动态布景中,如临其境地呈现中国民族经典名曲的美感与内蕴:寒凝大地时,《梅花三弄》吐放清雅与高洁;漫漫黄沙中,《阳关三叠》敬奉浊酒与友情;玲珑园林里,《春江花月夜》抒写江南恬静与和美;冷月老屋下,《二泉映月》诉说孤苦与向往;垓下古亭旁,《十面埋伏》再现厮杀与悲壮……

  “炫彩”中,追求尽显:演奏家、指挥家适时“串场”主持,以“旁白”、表演方式,不仅叙述曲目背景,而且还介绍演奏乐器、自身与中国民乐的深刻关联——

  “这叫莲花阮,早已失传,根据敦煌壁画重新复活。”

  “《春节序曲》根据陕北大秧歌改编。这就是我的陕北故乡,我出生的村子。”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二泉映月》。65年前我叫华彦钧,65年后我叫唐峰。”

  ……

  有乐曲,有器具;有故事,有场景;有人物,有古今……一切,因美如天籁的中国民乐而起;一切,又以弘扬悠久伟大的中国民乐而来。在独特的回望与解读中,突破了演奏会意义,赋予其剧作内涵,令人品味与思考。《又见国乐》以如此崭新、时尚面目惊艳亮相,以奇特效果拉近观众。

  这是中央民族乐团继2013年创作上演《印象国乐》之后,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又一次大胆创新,让民族音乐产生“更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

  创新,让国乐注入时代思想与理念,产生新魅力,获得新知音。

  2015年7月起,《又见国乐》巡演北京、上海、大连、成都、武汉、深圳等八大城市,反响强烈。

  2015年12月,《又见国乐》等先后登场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纽约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引起巨大轰动。肯尼迪艺术中心副总裁米奇·贝拉评价,这是一台“不可思议”、“具有震撼效果”的演出。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两个小时的演出,在艺术家们演奏并演唱当代民族名曲《鸿雁》中落幕。民族器乐深沉动人、透彻心扉的情感传递,激动全场。

  这是《又见国乐》此次最后一场演出,观众掌声不断,依依难舍。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观众为年轻人。

  “今晚大家听到的民族音乐,从两千多年前一路流传到现在。我们希望,再过几百年,几千年,我们的子子孙孙还能听到这些本民族最优美的音乐。”总编导王潮歌谢幕之时,表达初衷与心愿。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