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右一)在和姜国文“笔谈”。记者 程远州 摄
武汉城管王金玲帮扶聋哑摊贩
纸笔亲情十四年
与聋哑摊贩“不打不相识”;5本“手谈笔记”,上千条短信见证了他们的不解之缘。
“王金玲,好人!”姜国文停下笔,用力地指了指身上的夹克衫、屋内的日用品和闪光的门铃,朝王金玲竖起了大拇指,接着写道:“这些都是她给的。”
姜国文是位聋哑人,曾经的小摊贩,与王金玲在14年前的一次城管执法中“不打不相识”。14年来,王金玲从一线队员成了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城管中队党支部书记,也在无数次探访帮扶中成了姜国文的“亲人”。
天气渐冷,王金玲又给姜国文送来了过冬的衣物。
“手谈笔记”里的牵挂
2002年,占道擦鞋的姜国文被王金玲所在的水果湖街城管中队暂扣了谋生工具,急得他拉上80岁的老母亲到中队说理,“啊啊”叫着,泪流满面。正在中队办公的王金玲意识到他是个聋哑人,便拿来纸笔,尝试与他交流。这一交流,便是14年,写满了厚厚5本“手谈笔记”。
那时,59岁的姜国文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要照顾老母亲,还要供儿子姜武云在湖北大学读书。修鞋摊,支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了解情况后,王金玲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在一家加油站旁寻得安置修鞋摊的地方,解决了姜国文合法擦鞋营生的问题。从此之后,王金玲便与这一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翻看两人的“手谈笔记”,大都是一些简单朴实的对话——“天冷了,你出去要记得多穿点衣服”“快过年了,我教你剪窗花吧”“好,你是好人!”……
在擦鞋摊边,人们常常能看到王金玲和姜国文两人时而上上下下比划,时而纸笔“交谈”。姜国文也常常对周围人“说”:“有困难,找王书记,找城管中队!”
问候短信中的“亲情”
除了“手谈笔记”里的嘘寒问暖,王金玲也时常提些生活用品到姜国文家中看望。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元旦,王金玲总是带着中队的队员们到姜国文家里陪他们热闹,14年来无一例外。姜国文就这样成了王金玲的“亲人”。
由于姜武云常年在外求学、工作,而姜国文又不能开口说话,父子俩交流并不多。直到2008年,姜武云才知道这位一直帮助自己家的“城管阿姨”。那年,姜国文老母亲去世,姜武云接姜国文到湖南暂住。中秋节,王金玲照例提着月饼去看姜国文,却扑了空,就在姜家留了张便条。回到武昌后,姜武云才发现这位长期默默照顾老父亲的城管,立马买了一束康乃馨,到中队送给了王金玲。从此之后,王金玲又多了一个牵挂——当起姜家父子的“连心桥”,随时用短信把姜国文的情况告知姜武云。
“小姜,你一人在外要注意身体。今天我来看你爸爸,给他买了件夹克衫,他很高兴,身体也不错”“小姜,你好!今天是重阳节,我准备给你爸送件衣服,你还有什么话需要我帮忙转达的,就告诉我”……上千条报平安的交流短信留在了姜武云的手机里,王金玲十四年如一日的关怀也留在了姜家父子心里。
贴心帮扶下的“交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老姜过得真不容易啊,”一提起帮扶姜家父子的事,王金玲总是这样说,“都说这些年我在帮助老姜,其实他也教会了我很多。”原本急性子的王金玲每次看望姜国文,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城管执法得先理解群众难处,既要秉公执法,又要贴心帮扶。
“城管干的都是粗活累活,还常常惹得群众有意见。换位思考下,对工作、对化解矛盾都有很大的帮助。”王金玲说,她和队友们经常碰上取缔经营、拆除违建之类的棘手事,但现在的执法方式早就不是以前那种“踢摊子、收东西”了,而是变成了沟通执法、商谈解决。
在中队,王金玲的事迹被队友们作为范例来学习。“仅仅文明执法是不够的,要做到百姓支持、摊贩理解,还要把自己摆进去帮群众解决困难才行”,一位队员感慨道。
贴心帮扶,才能获得百姓“交心”。25年的城管生涯,王金玲对自己服务的街区了如指掌,走在街巷,经常有店家上前打招呼、说困难,这其中,像姜国文这样的“穷亲戚”,王金玲结了不少。
王金玲数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等称号,也多次获得“城市美容师”“五一劳动奖章”“我身边的好人”“城管之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