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尊重逻辑,闯过关口
2016-01-05 09:09:00
 原标题:尊重逻辑,闯过关口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并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首。

  结构效应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调整结构可以创新出新的需求,调整结构是发挥经济结构效应的前提和条件

  化解产能过剩就是调整结构。经济发展可以分作水平效应和结构效应。水平效应是在给定技术条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片面地扩展和重复既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在经济规模。结构效应是通过创新,提升产业、产品结构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效应更着重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效应是有边界的,一种产业产能总有饱和的时候。结构效应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调整结构可以创新出新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需求饱和的只是既有的产品和服务,但提升了的产业结构和服务是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打开一片新的需求天地的。例如,在传统手机饱和的同时,苹果公司及时地推出了智能手机,开辟了一个新的、巨大的市场。

  产业、产品结构的层次和水平,给定了发展的层次和规模,产业结构的固化会导致一国经济的长期徘徊不前,典型的案例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的经济结构曾使中国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发达国家经济所以能不断发展,就是其产业结构会通过充满活力的经济机制,自动地提升、调整、吐故纳新。这种调整和提升是内生的,通常是某一企业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之下,率先创新,探寻未来的新兴产业以及新的技术走向和市场走向,产业结构由此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其它企业纷纷跟进,经济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能会使所有的企业排序重新洗牌,并由此强制地淘汰落后产能。经济萧条本身就是激励创新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机制。马克思曾经形容为“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中国经济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就难以谷底重生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行业,即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这两个行业产能所以严重过剩,与中国经济曾经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之初的承接外来产业转移使我们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的经济状况与世界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严重依赖于世界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其次,发展之初的基础建设,以及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情有独钟,催生了与之相关的钢材、水泥、煤、电产能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辉煌。当基础设施已经有了相当规模、房地产业相对过剩的时候,这些产能随之过剩,于是经济就在一个低点上徘徊。本来可以在产能过剩初见端倪的时候微调,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缺少兼并、破产、重组、主动转换的机制和渠道,也由于地方政府的各种保护,因为涉及到GDP的增长,税收和就业。更由于宏观政策遇经济下行实行刺激性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扭曲了价格,传达了错误的价格信号,使得资源更加便宜,于是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例如,刺激政策中汽车补贴、家电补贴,使得长项更长,短项更短。

  中国经济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就难以谷底重生。结构不能有效调整,从经济学来看就是社会的稀缺资源被投放在无效产业上白白浪费,整个经济缺少进一步前进的支撑点。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既包括产业的提升,即新产业的出现,又包括落后过剩产能的退出,即有进有退,吐故纳新。在产品层次上的结构调整,则指在那些还有必要存在的产业上,由产业链的低端上升到产业链的高端。对于我们而言,落后产能的淘汰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淘汰了落后产能才能轻装上阵。企业不要期盼政府出手援助,政府也不应出手大规模救助,刺激政策常常使问题更加严重。经济运行的历史证明,诸如产能过剩形成的经济徘徊,只有让它自己治愈自己才是可取的,任何人为地恢复都会令那些在萧条中未能解决的剩余问题更加严重,从而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再造成另一次更严重的商业威胁。

  供给管理是有效结构调整,创新和调结构的主体应当是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

  相对于更着重于速度、规模和数量的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则有利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并非开始就奉行的是供给管理,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是第一位的,供给会自动地创造需求。后来有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于是有了政府干预和宽松的刺激性政策。这种刺激性政策短时间似乎可以人为地制造繁荣,但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长期实行的结果却出现了滞涨,于是有了供给学派,即通过减税,让企业更有创造力,让消费者更敢于消费。一句话,通过供给制造出新的需求。调整了的结构是更高层次发展的开始。在调整攻坚阶段,必须从压力中发掘动力,从挑战中发现符合经济发展内生规律的商机,正如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如果把产品的质量改进和数量增加称为经济进步,并且把这个标尺用于商业循环的各个阶段,我们其实应当把市场的忽然光明称为退步,把萧条称为进步。市场光明乃通过错误投资浪费了稀缺的生产要素,同时通过过度消费而减少投资的存量。相反,萧条是个折返点,它走向所有的生产要素都用于使消费者最迫切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境界。”供给管理着重于从微观层面、从市场层面解决问题,这是符合经济学的逻辑的,因为经济发展说到底是微观层面的事。

  供给管理应从企业层面发力,在健全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结构调整的突破点,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创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环境。结构调整或者说创新的方向既有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又有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者判断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是准确,预期的难关是不是能够攻破。即便技术上成功了,市场能不能接受则还是个问题。市场遵循的是投入和产出的规律,没有经济效益的创新只能被束之高阁。正是基于创新的这些特点,创新和调结构的主体应当是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

  总之,只有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调整结构,才能闯过关口,谷底重生。(李义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