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韩少功在《有关经典的加减法》一文说: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限界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文化权重者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文学史其实皆可半信半疑,因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加法与减法的双向对冲之下,进入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漂泊,需等待下一本甚至N本文学史的再度检验。
韩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尽管很多人都想做经典的加法,但历史在做减法却是一种常态,甚至有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能否成为经典除了靠实力还得靠运气,但有一点,经典是精心“烹调”的文化,不是畅销就能成为经典,不是赚钱就能成为经典。而且,还有一点,一些畅销的书贴着浮躁和功利的标签。换句话说,浮躁而功利的畅销书或赚钱书成不了经典。即使是你精心“烹调”的大作,也未必能成经典,但我们应该有精心“烹调”经典的心和精神,否则,就不会出经典了。最起码的良知或业界良心是,写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别出垃圾,别想糊弄人。
糊弄肯定成不了经典,但这样的书不少。比如,图书市场上以“饭局”“酒局”“关系”“心计”等为关键词的书籍很多,而且很畅销,但没有文化。因为这些书“内容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复制的内容比比皆是”,或“毫无阅读价值,里面的内容大部分是东拼西凑的,抄袭现象严重”。这类书没有多少文化含量,也根本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却能畅销,说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人不少,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阅读经典。所以,很多人不向经典致敬,也不向经典努力。
畅销的未必是文化。有一个畅销文学图书排行榜,其前10名甚至前20名内,几乎都是悬疑、玄幻、职场、武侠、穿越等类型小说,没有纯文学。我们不否认此类型小说也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但是此类型小说与纯文学不可同日而语也是一个事实。因为此类型小说多追求的是“新奇特”,不怎么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走心”,“空心化”严重。这类畅销文学图书不可能成为经典,也不会成为主流文化,不客气地说,这类书不是为了愉悦读者的身心,不是为了陶冶读者的情操,而是以掏读者的腰包为目的。这类书不能说不需要,但绝对不能说越多越好,应该说越少越好。
经典是精心“烹调”的文化,而且是能引起知识界甚至更广泛的共鸣与兴奋的作品。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能引起读书人共有的梦想和渴求。而有些受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影响和推动的文学作品,没有人说它是文学经典。经典只能是那些反映人性的震撼灵魂之作,符合人类共有的规则和道德规范,比如那些有悲悯情怀、拷问心灵的作品,更容易成为经典。作家很多,要出经典必须精心“烹调”精心打磨,不能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