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 倪元锦 陈君)12月31日的北京,晴,空气质量良。午后的阳光穿过云层,温暖,慵懒,让人们对已走近门前的2016年“更多的蓝天”增添几许期待。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遭遇罕见的“十面霾伏”,成为公众关切的焦点。雾霾天气不仅笼罩京津冀,还覆盖华北,蔓延东北、甚至江淮,呈区域化、扩散化态势。
雾霾之下,蓝天弥足珍贵。翻开一年蓝天日志,有晒图,有忧伤,有探求,有思考。
2015年伊始,并未爆发2013年1月和2014年2月那样大范围雾霾。以北京为例,一季度PM2.5浓度同比下降19%,空气重污染13天,同比减少7天,相当于周均1天。
步入第二季度,“晒蓝天”曾是挺占篇幅的主题。6月“高空冷涡”天气系统带来降水和北风,抬头就是棉花糖般白云朵朵。
网友晒蓝天,颐和园昆明湖、万寿山、十七孔桥尽收眼底,北京大学博雅塔位列其中,北四环自西向东依次是中关村、盘古大观、水立方、鸟巢等地标建筑,继而是望京SOHO,更远处是首都机场、平谷的山……能见度绵延约百公里。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海外媒体开放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提问“为何感觉北京的空气质量比去年、前年好一些”。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答称是气象条件利于污染物扩散。他同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气环境治理是重要内容。
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初步估计,这需要在2016-2030年期间新增核电装机1亿千瓦、水电装机1.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3亿千瓦和风电装机4亿千瓦,形成庞大的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届时,中国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达4万亿千瓦时。
第三季度,京津冀三省市签订协议,采暖季前,北京投入4.6亿元支持河北省的廊坊、保定治理大气,天津投入4亿元支持唐山、沧州。这笔资金用于帮助地处“京津冀核心区”的河北4市,淘汰10蒸吨以下小燃煤锅炉,治理20蒸吨以上的锅炉,该项目为期3年。
7月,北方汛期降水密集、对流频繁,蓝天下北京携手张家口取得冬奥会主办权。8月,田径世锦赛在鸟巢顺利举办,在诸多减排措施下,9月“阅兵蓝”如约而至。
步入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环境问题,切不能成为小康社会的短板,迫切需要为小康社会设立明确的环境量化指标,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框架下的紧迫问题。
11月,秋冬季节转换的北京,极端天气较明显,雪、雾、霾、风轮流登场。
北京市前11个月PM2.5累计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6%。但对于这份数据成绩单,公众在经历了12月多次长时间严重雾霾天气之后,自然难以打出高分。
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主任张小玲表示,强厄尔尼诺现象带来“暖冬”,逆温、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多发,华北冷空气偏弱,北京地区地面风速较小,采暖期燃煤污染排放成倍增加,尽管历次应急措施都有效削减了污染物的“峰值”,但依旧极易引发空气重污染。
雾霾下思考治霾,煤炭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源禀赋富煤、贫油、少气,煤炭清洁化利用,虽然技术有解,但治霾依旧任重道远。
12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外发布,设立空气质量“底线”,提出到2017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其中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中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京津冀地区将联防联控,持续发力,打响“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