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12月31日电(记者周润健)“元旦到,元旦好,元旦祝福少不了……”2016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也称“新历年”“阳历年”,它承载着数千年的祝福,让人们对弃旧迎新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期待。
民俗专家指出,“元旦”一词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数千年,而现行“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16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元旦”一词,早在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中就有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在古代,各地民众在元旦这一天有饮屠苏酒、吃麦芽糖、尝五辛盘(菜)、放爆竹、迎旺火、祭先祖、供吉物等诸多风俗。
由国庆介绍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
由国庆表示,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古时元旦的习俗多数已消逝,现行元旦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作为新与旧之间的一个界限,人们会在这一天许下新期待和新希望,期待在新的一年,用新的业绩成就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