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年度流行语能否准确描摹时代镜像
2015-12-31 05:52:50
 

  岁末,很多媒体都刊发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流行词汇”“年度汉字”等,入选的网络语言越来越多成为显著特征。比如今年《咬文嚼字》评选出的“十大流行语”,网络词汇就占了七个。这倒也符合当下多数人的生活,“低头族”的普遍,网络消费的普及,都在宣告网络正由过去的虚拟形态,悄然走进大众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成为主要流行语的发源地和使用场,确实是接地气的。以前人们还担心,网络词汇会损坏传统语言表达的纯洁性,现在看来,网络热词已经被人欣然接受。可以说,一个以网络语言为主的流行语榜单,正是互联网文化对社会全方面渗透和改造的一个缩影。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流行代表的是某一语言被使用的概率和热度,并不必然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关切,通过它来描摹时代的叙事,也显得很单薄。比如这次榜单中的“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等词汇,多还是偏生活化,甚至本身就带有不少的娱乐色彩,而入选的客观标准,也面临着争议。

  作为一名“低头族”,这些词汇笔者似乎听过或使用过一些,但要对它们的具体来源说出个所以然,却依然觉得困难。而有的电视节目,甚至专门以“这些流行语你都会用吗”来试图答疑解惑。可见,并不是人人都跟上了这种流行步伐,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由此所引申出的一个疑问是:互联网技术和文化的普及,整体上给社会带来了便利,但是否也意味着对互联网的参与与否,正在加大不同群体间的话语和信息鸿沟?那些被排挤在互联网文化之外的人,在今天又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跟上时代的节奏?

  有说法称流行对应的就是遗忘。不错,很多网络热词瞬间走红,但又很快被人遗忘。换言之,新词汇的诞生和使用体现了一种集体智慧,却并不一定带来社会思维的进步;网络词汇在增多,现实中的话语表达方式却并不一定随之丰富,相反,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套路化和同质化。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在对流行词的亦步亦趋中,试图向“主流”靠近,本身又构成一种反叛——表达的真诚和个性又同时被过滤、流失。

  在今天,可能在每个家庭之中,父母与孩子都已经在操持不同的话语体系,更遑论城乡之别,网上网下之别。换言之,有多少人在为流行语狂欢之时,就可能有同样多的人被排挤和冷落。词汇变迁的速度和节奏越来越快,表达也似乎越来越个性,但也衍生出更多的表达障碍、情感阻塞。这或许是我们在回顾年度流行词汇时,不得不正视和反思的地方。

  技术的进步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流行语的评选也是一家之言。然而由流行语的变迁所折射出的某种相对的文化强势,又不得不让人思考,技术进步在整体造福社会的同时,又如何避免增加新的群体隔阂与话语隔膜?多年之后,当我们再回过头来梳理这些流行语时,又能够从中管窥出一个怎样的时代镜像?它真的准确代表了当年多数人的表情与心绪吗?

  (朱昌俊)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光明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