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农二代”不愿务农,咋办?
2015-12-25 08:17:25
 

  近年来,本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城郊接合地区,农民家庭越来越富裕。然而,那些靠勤劳双手创建起蔬菜大棚、畜牧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产业的农民的孩子们,却大多不愿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继续务农。这种鲜明的反差,让未来农村谁来种地之忧虑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农二代”偏爱城市

  最近,记者在农村调查发现,许多“农二代”走出农村后都不愿再回流继承父业务农。这不仅有普通种地为生的农家孩子,也包括那些在农业领域干出一番事业的领军人物。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本市涉农区县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大户、农企老板、合作社带头人,拥有几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资产者不乏其人。父辈们辛苦打下了家业,自然渴望子女能继承下来,然而事与愿违,儿女的想法与家长想法大相径庭。这让务农起家的父母们很是困惑和忧虑。

  家住武清区某村的老张靠养殖奶牛发家,成为远近知名的富裕户。眼见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他很希望在北京某工厂打工的儿子回来帮自己搭把手,谁想儿子一句话让老张的心彻底冷了:“您叫我养牛?这不可能。牛棚里又脏又臭的,我受不了。再说,我对养牛业既不懂,也没有兴趣。您不行就把牛场卖了养老吧。”老张想不明白,这么有发展前景的养殖场,年轻人怎么就没兴趣呢?孩子不愿回来也怪自己,谁让自己当初想方设法送儿子去外面闯世界呢。

  其实,很多像老张儿子一样的“80后”、“90后”年轻人都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状态越来越不适应。尤其是近几年,本市农村小城镇建设让大批农民从分散、破旧、脏乱的平房住宅搬进崭新、整洁、舒适的高层住宅楼,过上水、电、气、网络等设施齐备的城市化生活。伴随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农村家庭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不用再为家中几亩地的耕种发愁了。坐在家里一年啥农活不干就能得到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这种局面让许多农村青年彻底告别了繁重的农业劳动,转行进入城乡工业、企业或服务业,在舒适的环境中从事每天8小时的固定性工作,按月领取工资报酬。

  调查显示,现在的农村青年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到二三产业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些行业比起过去父辈从事的一产农业更新鲜、时尚、舒适、收入高、有挑战性,充满现代生活的魅力。传统农业生产存在的繁重、辛苦、枯燥、收入低、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早已对现代农村青年失去吸引力。可以说,跳农门成为当代农村青年择业新趋势。况且,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再从事农业劳动,希望他们过上靠工资生活的好日子。目前,本市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本地农村青年多数务工。在一线干农活的青年大多是从国内农业大省雇用的外来农村青年。

  居乡离土不识农

  现在的农村青少年不愿务农,离身边的农业生活越来越远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当今农业继承者的困境呢?有社会学家认为,这与社会传统教育尤其是家长长期给孩子灌输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影视剧中,我们都能听到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跳出农门。”“不学习就没有出路,就得一辈子呆在农村。”从封闭的山沟田野走向开放的城市是无数农村家庭的梦想,似乎只有跳出农门,走进城市,才能改变贫穷生活,才能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业。长久以来,中国整个社会舆论对农村、农业、农民形成的偏见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孩子未来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

  尽管当今农村经济已非传统的农村经济可比,丰富多彩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已展现出美丽迷人的图景,可是社会轻视“三农”的思想和现象依然存在。“农二代”不愿务农正是这种思潮清除未尽的一种社会反映。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能小觑。

  一方面,本市农村的传统农业已升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量农业科技得到推广应用,急需大批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力掌握运用。如果现代农业生产只靠能吃苦但文化层次较低的外来农村青年来替补,势必影响现代农业水平提高。只有当更多本地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加入到现代农业大军,才能巩固本市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就,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打造稳定的城市“菜篮子”和农民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农家孩子虽身在农村却远离了土地、远离农业劳动的状况,导致许多青少年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发生变化。农村本来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可是,现在的农家孩子不愿务农的意识已深深植根于思想中,有的孩子甚至从小到大都没下过一次地、摸过一回锄。记者在某县一所小学询问五年级的男生,“是否会区分稻子和稗子?”他们大都摇摇头,且不以为然。而说起当今流行的歌曲、明星、游戏等等,却人人能说出一大堆。由于长期缺乏农业劳动锻炼,现在农村中小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比他们的父辈弱多了。

  改变农村面貌,发展现代农业,很需要一批有识、有胆、有为的农村青年担此重任,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也是父辈寄予他们的希望。

  职业农民是出路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也日趋严重,农业发展危机和后继无人等问题已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农村孩子爱家乡、爱农业的教育是农村教育部门和广大农村家长应考虑弥补的重要课程。通过田间课堂、科普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农村孩子体验农业生活,了解农业知识,不仅是为了农业后继有人,也是帮助“农二代”学习传承父辈身上积累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等可贵的农家精神,生活富裕了也不能忘本。

  各地乡村要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鼓励农民通过务农创业改变家乡面貌,提高生活水平。本市北辰区双街村近几年通过小城镇建设使全村群众过上了吃喝不愁的好日子。一些年轻人不愿再种地受累了,整天打牌喝酒混日子。村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研究决定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把流转到集体的土地建成大棚发包给村民种葡萄。村合作社免费承担大部分产前、产后农活,村民只需平时做好管理就行了。最初,还有年轻人嫌累不愿承包,后来看到其他承包的村民不费力就获得较高收入,也被吸引承包种地。村领导告诉记者,“集体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营造一个农业劳动的良好环境,目的就是为了治懒,不让村民失能忘本变质,这关系到全村子孙后代发展大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凡本市农业收入高的都是那些有较高农业技能或会经营销售的农民,其中不乏农业科技示范户。最近几年,本市设施农业取得显著成果,连续四年实施的4412工程,共兴建种植业设施40万亩,累计达60余万亩,极大地提升了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大批先进的农业设施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加入到现代农业生产大军,没有他们技能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参与,就难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设施的作用。

  据了解,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市农委也连年反复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就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各涉农区县纷纷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务农创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使其成为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仅今年全市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达到4万人,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达到3.3万人。

  实践证明,“农二代”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只有让更多“农二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引导土地向由职业农民领办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集中,才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招法。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