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下寨路430号的余建华隔三差五地往蔡关社区跑,了解中央、省、市组织精神,熟悉党组织构建情况,帮助辖区住户反映问题,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好了,蔡关社区建起了流动人口党支部,让我们有了新‘家’,上点心是自然的。”余建华说。
余建华所说的流动人口党支部,是蔡关社区今年创新社会管理思路的成果。蔡关社区位于云岩区城郊接合部,3.58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居住的流动人口达2.7万人,是户籍人口的四倍。长期以来,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好流动人口成为蔡关社区不断探索的焦点问题。
“客观来讲,辖区内乱摆摊设点、乱搭违章建筑等城市管理难点和部分流动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社区也存在着与流动人口沟通接触渠道不畅、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蔡关社区党委书记马鹏程说,经过反复思考,社区决定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以抓好相对固定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入党员工作为切入点,打通流动人口与社区管理服务的隔阂。
余建华便是蔡关社区流动人口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之一,2009年开始到蔡关社区居住。“从1998年入党,算算我已是个有17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在余建华印象里,自2003年自己所在的贵州锅炉厂改制后,党组织生活就没有正常过,有时候一两年会接到一次通知。为此,他还专门跑到托管组织关系的单位去问过,但仍然没有解决问题。
变化从今年8月开始。自从社区牵头的流动人口党支部成立,余建华耿耿于怀十多年的“心病”终于好了。就近参加党组织生活、及时了解国家和党组织相关方针政策自然不在话下。更让余建华感到惊讶的是,社区还主动让自己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
“社区会及时传达上级部门工作重点或者最新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章,并听取流动人口代表的心声。”余建华说,无论是参与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还是动员流动人口共同维护辖区治安环境和环境卫生,自己明显感觉更受“信任”,逐渐真正融入到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中。
有了组织保障和信任基础,余建华开始做起了更多事情。带动周边群众筹集资金修缮理工学院球场背后的下寨路一段,改变近千人出行的稀泥路状况;代表上班晚归的租户向村委会和社区反映路灯问题;协调派出所安装监控探头……不知不觉间,余建华逐渐成为社区管理和周边群众沟通联系的纽带。
“建了组织,聚了人心,一举三赢。”谈起流动人口党支部,马鹏程喜上眉梢,既解了流动党员组织生活缺失的尴尬,又添了社区传达管理服务相关细节的途径,为流动人口和辖区群众反映心声、说事议事增加了新渠道。
如今,在蔡关社区,像余建华这样的流动人口党员共有32名。以“抓先进典型、树正面榜样”为出发点,这些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各地的流入党员正纷纷成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助力。本报记者 黄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