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实现绿色崛起 打造生态津市
2015-12-22 07:15:53
 

  近年来,津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资源、最大优势,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绿色崛起之路。

  坚持在生态修护建设上下功夫,强力推进“绿色津市”建设。一是推动植树造林。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引领,大力开展“十万乔木绿津城”、“万千百十”等生态绿化活动,实施血防造林、退耕还林、“绿色走廊”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既扮靓了城市山水,又构筑了生态屏障。“十二五”期间,累计造林7.6万亩,义务植树500多万株,公路绿化413公里。二是恢复保护湿地。对省内最大的溪水湖、第二大淡水湖毛里湖进行生态恢复与保护,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目前已投入2.6亿元,完成了水源涵养林建设、生态修复、入湖河口湿地及湖岔湿地建设等80多个项目,毛里湖流域湿地面积增加到4408.9公顷,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核心水源地达到了Ⅱ类。三是力促生态创建。以生态示范户建设为抓手,全面铺开生态镇(村)创建和秀美村庄建设,先后创建生态示范农户3235个,全市7个乡镇中,2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乡镇获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以上的生态村达到35个。

  坚持在发展生态农业上下功夫,突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优化利用。一方面,发展生态养殖。以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为龙头,推行“集团公司+生态农场+生态小农庄”的养殖模式,走出了一条龙头引领、农庄带动、生态循环的特色之路。为消纳畜禽粪便,探索引进“四式养蚯”的新模式,通过厂养、水养、棚养和林养四种模式综合利用牲畜粪便喂养蚯蚓和红虫,不仅解决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难题,而且为甲鱼、泥鳅等鱼类提供了饵料。今年,承办了全省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种植。设立100万元的食用菌专项引导资金,采取“牛粪—稻草—食用菌—有机肥”、“棉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模式,依托工厂化的栽培企业,培育了5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带动农户300多户,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13万吨,畜禽粪便50万吨,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

  坚持在狠抓生态治理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一是狠抓农村环境整治。以留住美丽乡愁为目标,投入1.46亿元,大力推进了“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家园”为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畜禽粪便治理等4大工程,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消灭了农村白色垃圾,实现了农村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的全覆盖和集镇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模式的全运行。以竞争立项第一名的成绩挤进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首批笼子,并承办了2014年的全省农村环境整治流动现场会。二是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对城北区18家小加工企业和小作坊2蒸吨以下的手烧锅炉一律进行取缔,关闭市郊3个黏土砖厂和1家采石场,开展餐厨油烟治理示范一条街建设,划定建成区面积的80%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居民燃气用量已达85%,居全省前列。城区优良空气质量天数常年稳定在90%以上,达标率稳定在90%左右。三是狠抓水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将毛里湖水域功能由渔业用水调整为饮用水,划定9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树立了标示、标牌,建设了围栏,对保护区内的13家养殖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在全市所有乡镇建设了高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集镇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在村庄人口集中区,按照“三格净化池+人工湿地”的模式,建设联户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户,则采用四格净化池模式,处理后的污水最终可用于农田灌溉。目前,全市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面达到80%。

  (作者系津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湖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