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源说“梆子井”
2015-12-22 03:36:00
 

  户力平

  北京称“梆子井”的地名有多处,其中朝阳区三间房乡、丰台区右安门外和海淀区四季青镇各有一处。

  何谓“梆子井”?即早年间为过往路人提供饮水的地方。在没有自行车、汽车的年代,除了有钱人乘轿骑马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步行。当时京郊的地下水位很浅,井里的水面距地面也就三四尺,弯腰可取,而井边多有树木。为了给过往的路人一解路途奔波之渴,有施善者将一个汲水的木勺,俗称梆子,挂在树上,路人走到这里渴了,随手摘下梆子,到井边汲水自饮,用完后再挂在树上,十分方便。梆子有长方形,长圆形之分,也有用葫芦瓢或水舀子代替的,日久天长人们便将这种备有梆子的水井称之为“梆子井”。而今所有的井已消失,但地名却沿用至今。

  说到四季青镇的梆子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清代道光年间,出了西直门再往西,人烟稀少,荒郊之野有一些零星的村落。大约是光绪年间有从山西逃荒而来的姚氏三兄弟,来到今天的梆子井一带,见这里荒无人烟,但土地肥沃,且有小河从此流过,于是在此落脚,以种菜为生。几年间,他们便开出了十几亩菜地,并在地边挖了两口水井,以便灌溉菜地。因这一带的地下水很浅,所以井里的水距地面儿只有三四尺深。其中一口水井旁有一条土道,往东经冉村、板井、车道沟、白石桥至西直门,往西经四统碑、魏家村到西山法海寺,时有路人由此经过。临近土道的水井旁有一棵柳树,每到盛夏,绿柳成荫,如一把巨大的伞,将水井遮挡在树荫下,于是经过这里的路人便常到此歇息。姚氏兄弟是热心人,每当有路人在此歇息,便从井里提上一桶清水,为路人去暑解热,给路人带来很大方便。为了使路人喝水方便,后来他们将两个汲水的木勺,俗称梆子,挂在树上,路人到此,自己就可以汲水解渴了。日子一长,这口水井就被称为梆子井。

  另据传说,梆子井为乾隆皇帝所赐。有一年夏天,乾隆到京西一带私访,临近晌午,他走到一棵大柳树下,见旁边有一口水井。此时他正口干舌燥,满头是汗。随行的太监见井旁有一个水桶,树上挂着一个汲水的木梆子,连忙从井里提上一桶水,然后摘下树上挂着的那个木梆子,舀了满满的一梆子清水,举到乾隆面前。乾隆接过来一饮而下,接着又喝了三下子,顿感暑热全消,气爽心静。随后问随行的那个太监,此地叫什么名字,那太监答不上来,于是乾隆看了看那口水井和大柳树上挂着的木梆子,即兴赐名“梆子井”,并沿用至今。

  这口梆子井一直到民国年间还有水,只是水位下降很多,后来就没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此地为四季青公社的一个自然村,九十年代村民迁走,此地被改为农田,而今名存实无。

  (参考资料:《北京地名志(城近郊区卷)、《北京地名发展史》)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