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达成共识,真正的国际学校不仅要引入国际化思维、理念,同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保留孩子身上的中国印记。因此,在出国之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了解传统文化,确保课程体系日益本地化,是不少国际学校目前一致的选择。
京华时报记者任珊
□行业现状 国际学校重视中国元素
为孩子安排读国际学校的家长也许大多构想,孩子未来要出国留学,于是先在国内适应国外文化,这是否意味着只是推崇国外文化而放弃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张捷认为,国际校应该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本土情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他不会变成‘香蕉人’不会说着满口流利的英文,心里也都西方化,他一定兼具国际化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情怀。”
力迈国际高中校长刘柯也认为,虽然是国际学校,中国的元素一定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因为中国的孩子他毕竟生活在本土这个大环境,大土壤,将来不管是去国外发展还是回
国,孩子就像植物一样,他的根是在中国。”
因此,刘柯也倡导所有的国际学校,在开展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一要突出教学的国际化,第二就是要突出育人的国际化。他认为,教学和育人是两件事,有的学校只是侧重在教学的这一块,对于育人并没有太多的涉及。
不仅民办国际学校热捧传统文化,一些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同样重视中西融合。北京第二中学国际部副校长张书恒介绍,学校一直不间断地在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美文化对比课,选修课程里安排有众多的中国诗歌鉴赏课、中国书法、民族服装设计课等课程。
“我们还引进了美国橄榄球外教课,同时增加一些中国武术课,让中西文化直接碰撞一下。此外,在众多海外游学项目的热潮中,我们却专门安排了国内中国文化游学,包括曲阜文化游、六朝古都南京近代史游,先夯实中国本土的文化。同时,安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海外专题游,开阔国际视野,真正学到一些国际化的东西。”
在保留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印记方面,天津黑利伯瑞国际学校也提供双重的课程项目,在学习中国传统课程的同时,1-9年级学生也学习全面的英语语言课程,10-12年级学生过渡到国际认证的澳大利亚VCE课程。
□孩子反馈 因了解本土文化而自信
刘柯介绍,目前力迈开设的本土文化课程主要是以讲座和选修课形式进行,面向全校学生,内容包括中国的书法、国画、京剧、儒家思想等,让孩子们有一定的涉猎和了解,积累一些知识。
孩子们对这些传统文化课程都感兴趣吗?刘柯告诉记者,许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只要
不上文化课,他们就觉得很兴奋,因为这些课不用考试。但其中确实有学生他们很感兴趣。
“曾经有一个名叫张一耕的学生,很喜欢研究国学,在网上他写过很多相关文章,专家在我们学校做国学讲座的时候,他的表现就很活跃。后来在班级里面,班主任就利用各种机会让他把自己掌握的国学知识跟同学们进行分享。因为得到了肯定,他会利用业余的时间在网上通过各种机会自己再去学。”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积淀,让孩子在出国前感受一些中国的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也许能开发出自身潜在的一些优点。孩子在出国以后,跟国外的孩子在交流的时候就能更自信。”刘柯说。
□学校做法
文化课程进入各年级必修课
记者了解到,国际学校不光注重在教学中添加中国元素,而且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丰富的课程。
以新英才学校为例,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大量的经典诵读课。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或者学前班时已经会背《千字文》和《三字经》了,并不是要求学生去理解去掌握,而是让他去体会那种韵律,对古文产生兴趣,打下厚实的基础。
进入小学后,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对经典诵读就有了深入的要求,在基本教学的基础上还会有大量的名家名篇阅读,通过背诵来给孩子打下文化的根基,灌输这些文章背后的一些理念。“每个学期语文老师会列出大量课外阅读的篇目,学生每天都要写一个读书记录。比如今天花了多长时间,读了多少页,读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除了阅读之外,书法、国画、传统经典舞蹈等,直接列入正常课表。比如美术课就有国画或者陶艺,专门的书法课,体育课男生是武术、女生是舞蹈,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情怀。
“到了中学,基本上都是以出国为导向了,这个时候,中国文化的塑造更重要。因为孩子到了国外后,真正的竞争力,并不是你英语说成什么样,而是你的中国文化特质。所以中学阶段课程虽然没有小学那么丰富,但形式比较灵活”,张捷介绍,“即便是出国的课程,比如说剑桥国际中心开设的英国课程,会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对英国文化特质有一定了解,考核方式也更加灵活。”
比如说有些像美食社,就是通过烹饪,研究中国的做饭方式,对自己国家的一些文化特质、地理、民族有一定理解。还有一些就是纯学术类的,直接选择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化类题目来做一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