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2月20日电(记者丁锡国、刘宝森、萧海川)相传为孔子修书讲学的洙泗书院,距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书院村村民褚洪福家仅百米之遥。今年,69岁的褚洪福平生第一次走进书院,祭拜了孔子。
近几年,褚洪福目睹了身边发生的变化:许多村子开办起“孔子讲堂”;从北京、曲阜来的志愿者,给农民讲起了“国学”。
今年春天,书院村迎来了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组织村民建互助小组、听国学课、学传统礼仪、搞公益活动,试图复兴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让儒学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风景”。
褚洪福和他的妻子陈庆云都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说:“这些年,大家都不缺吃不缺穿了,但光有钱,人活得不一定得劲。”
25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在书院村村西的洙泗书院修书讲学,建立了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
书院村党支部委员张建桥告诉记者,近年来,乡村出现了老人遭子女嫌弃、村民贪占不该得的财物、不谦让、好争抢等不良现象。
来自北京的社工王政伟说,我们在书院村教化村民的目的,就是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老百姓心中愿认的理儿、手上能做的事儿、嘴上能说的词儿。
孔子第76代孙孔为峰曾为书院村村民讲授过一堂如何教育孩子交朋友的课。今年45岁的孔为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者,除了做好在曲阜市实验小学的教学工作外,他把其余大部时间用于给农民讲授传统文化课。
2008年,中国一批著名儒学研究专家倡议,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附近的泗水县圣水峪镇成立了尼山圣源书院。从2012年年底起,书院组织义工讲师团,开始到周边村庄讲授儒学。孔为峰即为讲师团的一员。
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说:乡村儒学实践的初衷是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在中国人血液里、但又被长期忽视的基因,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唤醒这个基因,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到目前为止,泗水县圣水峪镇已举办135期儒学讲堂,听众4万人次。许多村庄把村委会办公地点或村小学教室作为授课点。
孝道是农民最愿意听也最容易听懂的内容。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官庄村40岁的村民汤金骏还记得第一次100多名乡亲坐在村会议室里,听专家讲了两个多小时的《弟子规》与《孝经》。
“课一般周六上,只要不是农忙,我就带着放学的闺女一起听。”汤金骏说,在课堂上,老师常与他们互动,用白话解释为何、如何行孝及怎样处理邻里关系等。
徐向红说,目前,山东省已有近2800个村庄建成儒学讲堂,在城市建成的社区儒学讲堂有694个。省市两级图书馆和三分之一多的县级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向公众展示传统礼仪,组织国学经典诵读,开设国学公开课等。
“儒学”回到乡村,使书院村人看到了变化。走进书院村,儒雅之风扑面而来。数十名村民含笑拱手迎客的大合影,挂在村口。“乡土中国薪火相传仁智勇,乐和家园祖墨续写家春秋”的对联,悬挂在村委会大门两侧。影壁墙上,是孔子大幅画像和代表其核心思想的“仁义礼智信”。
书院村党支部书记杨红说:“现在,村里的卫生都不用专门雇人打扫了,村民自己动手每周六清扫一次。懂得谦让的多了,想沾便宜的人不敢理直气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