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保尔”朱彦夫:“微弱光温”献故土
2015-12-18 15:46:00
 原标题:“中国保尔”朱彦夫:“微弱光温”献故土

  新华网济南12月18日电(记者王海鹰)群山四合,耕地平展,农舍齐整……这是记者眼前的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40多年前,这儿却是沟壑纵横,一片荒凉。改变这一切的,是被誉为“当代中国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

  朱彦夫今年82岁。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左眼球被打掉,肠子流出,双腿双手冻坏,昏迷93天,大小手术47次,四肢被截掉……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享受国家政策待遇,没有住进荣军院,而是选择了回乡务农。

  “如果一辈子靠国家养着,活着无异于死了,躯壳无异于‘肉轱辘’。我想回乡干点事,这条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朱彦夫对记者说。

  从1957年到1982年,朱彦夫一直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他拖着8.5公斤重的假肢入门进户,爬山头、钻沟壑,了解张家泉村基本情况。当时的村子有“四缺”:缺地、缺水、缺电、缺文化。

  朱彦夫先后在村里办起图书馆、夜校,不少群众受益。张家泉村原村会计张继才从1980年干村会计直到2001年,“家贫退学后,没有多少文化,我就每天在夜校里学习。我的文化,就是从夜校里学出来的。”张继才说。

  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朱彦夫带领村民苦干一个冬天,一眼大口井竣工了。随后,他又带领村民打出2眼大口井、3眼深水井。直到现在,这些水井仍在使用。

  张家泉村有6座山头,3道深沟横穿南北,农田零碎瘠薄。朱彦夫创造性地利用拱桥原理,在沟上修起宽5米、长1500多米的暗渠。渠上挖高填低,平整土地。既造了地,又不影响泄洪。就这样,先后整理出耕地100多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1971年,朱彦夫筹划着给村里架电。他去过东北、济南、上海、山西,前后跑了7年,行程数万里,备齐了10公里长的架电材料,让这个小山村在当时的公社里第一个通上了电。

  奔忙中,朱彦夫在铁路边露天睡过,掉进过河里,从楼梯上滚下过……用朱彦夫自己的话说,他有四种走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

  村委会主任张茂兴说:“当时的张家泉村在周围71个村庄中,创下了5个第一:搞夜校、架电、整山造田、搞水、建花椒园。村里面貌大变样,一直都是县乡一面旗帜。”

  “咱们家已经有了特等残废,不能再有特殊公民。”朱彦夫这样说。他干了25年村支部书记,没从村里领一分钱,没搞过一次特殊化。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把自己的抚恤金贴进去。“那时他一月抚恤金才36元,张泰福患慢性肺病,送去20元。张继才家里困难,送去30元……村里的困难户大都接受过他的接济帮助。他家里有点好吃的,全村都送。我们整个村都沾他的光。”张家泉村支书刘文合说。

  今年10月,朱彦夫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并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朱彦夫表示:“能用自己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过上温饱的日子,也是我对群众的报答和感恩。”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