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追寻家族精神遗存——中国家谱续修活动升温
2015-12-18 10:41:17
 

  新华网济南12月18日电(记者丁锡国、刘宝森、萧海川)“我从哪里来?”中国人选择用具象的家谱回应抽象的哲学追问。这用墨写就的历史书页,延续着家风、家训与海内外交流的精神血脉,如今在中国部分地区重又获得人们青睐。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家谱与州志、国史相比肩。作为记叙血缘家族世系及事迹的历史文献,家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教化作用。在孔子故里山东省,一些地方望族乃至普通人家,都十分重视家谱的修订与整理。

  山东平原县的任氏家族,因家族名人辈出,在当地保有相当声望。任氏家族七世祖任士凭,与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为同榜进士,后官至三品。著名哲学家任继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等则是当代任氏家族的杰出人物。自2014年秋天,任氏家族开始着手修缮家谱。

  任氏家族第22代传人任万平说,这一次的修谱带有抢救作用。族谱的上次修订,还是84年前,流传过程中历经诸多天灾人祸与世系迁徙。“目前族谱已进入校对阶段,收录约1.8万名族人信息,较旧版翻了一番多”。

  山东聊城的傅氏家族,曾培养出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近现代知名学者傅斯年。但即便如此,67岁的傅氏后裔傅尚甲说,傅氏家谱的传承出现过断档,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一番搜集整理后,才得以继续流传。

  民间家谱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在动荡的十年间,中国许多文化古迹遭到冲击与毁坏,难以计数的家谱被当作封建残余,化作一缕青烟。那时,人们审视传统文化遗产的标准有失偏颇。

  “一家、一族是瓦块,家谱就是将其粘连在一起的钢筋水泥,一个个姓氏的通谱则是垒砌而成的墙体,而民族就是万里长城。”山东家谱研究专家杨宗佑认为,家谱文化是族根文化,是研究民族形成、繁衍之根源的文化,其在研究现存的人与历史的人的传承关系方面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

  “读书明志、以礼自守”“若余之不肖、无足为后人法矣”,淳淳劝诫虽简单朴素,但入情入理。这样的教导,来自四卷本《安德田氏家谱》的“家训篇”,作者是田氏家族七世祖田雯。经过600多年雨打风吹,田氏家族至今依然繁衍生息在山东德州。

  在傅氏家谱中,傅以渐凭借自律、节俭的作风,留下浓重一笔。傅尚甲说,家谱记叙并不是空洞说教,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比如“返乡祭扫刻意回避地方官员”的细节,以小见大,一窥先贤们的为人之道。

  当家谱的时代价值愈发显现时,有的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山东省泰安市一位李姓修谱人,自称涉足这一领域已有七八年时间,经手的家谱110多套。

  在他看来,修订家谱作为一门生意,并不是件难事。“除编写家谱外,还可以排列字辈、增加堂号、填补凡例与姓氏源流。”这位修谱者说,自己手上正在处理五六套家谱,只要家属提供信息齐备,大约3天时间即可将新谱整理出来。

  文化专家并不认同带有功利化色彩的家谱修订。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吉发涵认为,引入以牟利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修谱,功利化色彩浓重,“缺失考据环节,一味标榜家门荣耀,会让家谱沦落为处处作伪的‘假史’”。

  那些有真正内涵的家谱尚有发掘整理、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山东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流传下来的家谱、家规,一定有其价值所在,“无德不兴、无信不立”已融入世家大族血液,通过家谱传承下来的家训、家风,对当下社会风气好转一定大有裨益。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