舫山书院坐落在翔安区的闽南四大古镇之一马巷的书院路,是典型的闽南明清古建筑,规模较大,其对面是观音宫。现在我们看到的舫山书院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民间善士筹资修缮而重建的。重修后的书院门楣高悬“紫阳过化”金匾,中厅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像。
书院始于唐代末年,而书院传统的开创实起于朱子,历来书院都是以朱子所开创的书院传统和精神为典范,要求士子学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
朱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而明人伦须遵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顺序,其中学、问、思、辨是为了穷理,笃行则是修身以落实到具体的处事接物的事实中去。读书做学问为第二事,求理才是其目的。朱子在同安任主簿时,还兼有“学事”一职,同安地处偏远海滨,开发虽早,但文化教育一直较为落后,“民俗强悍,民风不醇”。朱子不辞劳苦,几乎走遍了同安县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都要“敦礼义,厚风俗”,不遗余力地“教化”民众,贯彻他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大教育口号。同安出现了“家弦户诵”的文明之风。
舫山书院一开始修建之时,一面是因感念朱子的教化之德,另一面是继承朱子的教育精神,培养能真正为民谋福利的人才。书院祭祀朱子,也表明了书院的价值取向。舫山书院也是当时县里最大书院,学子们都慕名来求学。清代末年士人施士洁任通判的时候,曾在寄居在舫山书院,他在1911年写的诗中说,舫山与他的字云舫相关,是命定好的,“老夫名字恰相关,那知宦迹都前定,别驾题舆到此间”。当时马巷一带比较乱,盗匪很多,但是身为士人的他骨子里的担当和责任感,让他不能坐视不管,再加上自己又住在承载了讲授修身治国传统的舫山书院,因此,他内心的同胞物与的情怀油然而生,写下了“南北先朝本弟兄,无端滕薛枉争盟”的诗句。
现在的舫山书院的道德讲堂定期有讲座,其老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书院给马巷居民提供了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氛的“朝圣之地”,也不断以自己的方式为海滨礼仪之邦再添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