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小菌子,撑起边远山村的“大生意”
2015-12-15 01:13:53
 

  时下走进新场镇尧上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用半自动化机器将菌种装袋,之后把菌种成批地送进温室里进行培育。

  “根据菌类的生长速度,尧上村于今年10月份种下的第一批菌在明年2月就能上市销售。”对此,食用菌农民合作社发起人杭鸿盘算起发展这一产业所能带来的收益,“每年一个菌棒的利润在12元左右,一亩土地便可种起1万个菌棒。”

  位于新场镇西北侧的尧上村,因为缺乏产业,长期以来,当地农民的年收入难以有效提高。今年8月,一直在福建打工的杭鸿回到家乡,打算用多年的积蓄进行创业,而找到一个合适的产业路子成为一时纠结的话题。

  当杭鸿的困扰被尧上村村支两委知晓后,村主任吴世祥在帮村座谈会上谈起了此事。“当时,来自省科学院的帮村干部主动提出联系专家对尧上村进行调研。”吴世祥说。很快,把野生菌转为人工种植技术的创始人吴勇被邀请到当地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是,尧上村的气候、空气、土壤等自然条件好,很适合食用菌种植。

  在专家的推荐下,杭鸿开始联系农户筹建食用菌农民合作社。“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当时没有村民懂食用菌种植技术,还得请省科院的帮村干部帮助。”杭鸿说。在贵州省科学院的帮助下,合作社邀请到福建省古田食用菌种植专家张登梅到尧上村作技术指导。

  “当时,看到有专家在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曾经犹豫是否加入合作社的两户村民很快参与了进来。”杭鸿笑着说,“目前,合作社种植的食用菌品种主要为竹荪、猴头姑、黑木耳等,种植材料用的是农村常见的玉米秆、稻草。”

  如今,随着食用菌种植工作的有序开展,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也基本确定。合作社和福建的食用菌采购商已经初步达成协议,尧上村产出的食用菌将统一卖给福建的商人。

  不过,在吴世祥看来,目前尧上村这个吸纳了7户村民、种植面积15亩的食用菌合作社还只是一个小尝试,“初步设想的是,能在这两年把食用菌的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万丽萍 本报记者 付奇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贵阳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