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些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报告中,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代表我们已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靠破坏自然环境,不能靠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来获得。过去那种高污染、拼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能持续。一些地方的惨痛教训也告诉我们,破坏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远比我们得到的多。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笔算得过来的生态经济账。
然而,如果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仅仅理解为保持原始的绿水青山,那也是一种偏颇。
在一次座谈中,金山廊下镇党委书记曾发过这样的感叹:“如果一个地方,连人都留不住,年轻人纷纷往外跑,那山再绿,水再清,又有何用?”这话说中了要点。绿水青山是不会天然成为金山银山的,保持绿色之后还要能“富国”,还要能“惠民”,这才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
绿水青山如何才能留得住人?除了生态宜居之外,还要有发展的机会和希望。目前在上海郊区一些地方,由于实行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很多年轻的“农二代”甘愿放弃城里生活,回到农村发展家庭农场,这就是一种希望。在全国许多地方,当地政府加快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食品加工、健身养老等绿色经济,着力在绿色发展中创优势、增动力、加速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这就是一种机会。
绿水青山要留得住人,还应该加强全社会统筹。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土地指标都碰到了“天花板”,为保障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和基本农田的安全,一些农村地区只能放弃发展二产和三产,将宝贵的土地指标流转到效率更高、能级更大的工业园区。这时候,就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创新,让土地流转产生的红利,能惠及农村地区,以及那些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去守护绿水青山,才能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而不是去加大这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