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姜微、叶锋、吴振东
“小巷总理”们更加忙碌但心气更顺、为民办事更有招了,街道干部年底不用再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冲刺”了,居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更多更便捷地得到满足了……去年,上海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深入调研并形成“1+6”系列文件;今年,一系列政策举措正落地生根,基层种种变化让人振奋。
中央要求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机制,核心是人,重心必须落到基层社区。全市各方面要形成合力,一项项抓推进落实,把文件确定的任务举措真正落地,转化为基层建设实实在在的成果。
队伍之变:社区里来了更多“小青年”
队伍老化、收入偏低、人员流失等问题,曾长期困扰着上海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群体。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重中之重是抓“班长工程”。
此次上海“一号课题”文件,对全市居村党组织书记和社工这两支基层工作骨干力量的建设高度重视。比如,对居民区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对村支书,可作为乡镇中层干部、乡镇领导的重要选拔来源;对社工,以薪酬体系为核心建立“三岗十八级”职业化体系,等等。
改革以后,基层岗位吸引力有无增强?今年上海举行的全市居村两委换届选举和社工招聘,成为最好的“试金石”。
统计数据显示,在9月结束的选举中,全市新任居、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分别较上届下降2岁和2.4岁,且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较换届前增长43%。
“目前,我们的居民区书记首次全部实现全职,没有一个返聘!”谈起队伍变化,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书记胥燕红不无得意。目前街道11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中,最年轻的仅有39岁,其平均年收入有望达到10万-12万元,较以往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社工队伍这个“蓄水池”也日渐充盈。截至10月底,上海各区县已基本完成社工的签约、起薪等工作。全市计划首批纳入社工队伍约4.1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八成。
社区招人,来了更多“小青年”,这让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小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感到兴奋。她带的一个社工徒弟,是1989年出生的,“小姑娘很有干劲”。
体制之变:基层更忙碌也更有成就感
街镇是城市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单元,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转职能、改体制、增效力,一年来上海在街镇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上可谓大刀阔斧。
临近年底,上海虹口区欧阳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丽芳很是忙碌:新建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年内要投入使用,要盯进度;区里要在街道召开推进网格化管理等三个现场会,要做准备;明年街道要启动的服务百姓的实事项目,要抓紧研究……
“‘一号课题’给基层工作带来了更多成就感。”黄丽芳如此评价。
成就感,来自改革红利。比如,在街道方面,上海全部取消全市103个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街道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这项工作在今年上半年就已完成。同时,将各街道原有的10余个科室的机构设置精简为8个办公室,从“向上对口”、“对上负责”改为“向下对应”、“对下负责”。目前,各区也均完成街道改革方案。
在条块关系方面,将更多部门的服务、管理资源下沉至街镇及村居委,使基层有职、有权,并通过考核等手段确保在关键时刻能真正“叫得动人”。
实施“一号课题”文件后,上海许多居民区书记多了一些“新头衔”。比如,欧阳街道邮电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喻鞠萍的另一个身份是街道“第五网格化片区服务站常务副站长”。每遇问题,这个“常务副站长”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可直接协调公安、城管、市容、房办等从条上配置到“服务站”的工作人员。
半年来,服务站已处置了涉及市容环卫、突发事件、设施管理等各方面260个案件,结案率达到98%。比如,以往发现小区有违章搭建,需要上报给街道和部门,走完流程往往需要一两个星期,一来二去,违建都可能建好了;现在,服务站可第一时间处置。今年以来,服务站已将七八起小区违建消除在“在建状态”。
“现在虽然更忙了,但却没像以前那么累了。”喻鞠萍说。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要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和“人与人和谐相处”这个核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
理念之变:“治理”离不开“引领”和“服务”
“一号课题”文件的贯彻落实,开启了上海基层改革新局面。记者采访发现,近一年来,随着一系列举措日渐深入人心、落地起效,干部群众对于基层建设、社会治理的一些理念也在改变,并正在形成新的共识。
提高治理能力,必须牢牢把握党建引领。“一直以来都有自治,但我们要的不是自发自为的自治,而是党有力领导下的自治和共治。”闵行区颛桥镇党委书记汪向阳说。
2013年起,颛桥最早在辖区内的田园新村试点由公安机关指导物业、业委会、居委会等共同参与社区治安工作。一年之内,辖区报警类“110”下降22.54%,居民群众安全感跃升全区第一。今年以来,借“一号课题”文件及区深化“大联动”机制的“东风”,颛桥打造“田园模式”升级版,通过强化村居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通过党建纽带引导业委会、物业、企业、楼组长、志愿者、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参与协同治理,在无证无照经营户清理、违章建筑拆除、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推进治理创新,有时需要“以权力换能力”,尤其是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宝山区顾村镇,将一个由3万多名动迁居民、外来务工等构成的复杂居民区建设成一个和谐平安的“熟人社区”,刑案连年降至零。今年以来,顾村“镇管社区”的经验被推广。
“老百姓并不看重你是不是官,而在意是不是真心为他们解决困难。只有服务好,才能治理好。”顾村镇党委书记瞿新昌说。
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表示,在加强社会治理工作中,应当重点思考“突出的问题解决了没?”“群众关心期盼的问题解决的满意度如何?”“基层队伍建设是否得到了切实加强?”如何让当前的社会治理成果接地、接轨、见效,是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付诸努力的。
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肩负着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先行探索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