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官员博士后”的官学组合成为历史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博士后申请者一般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应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并严格控制比例。设站单位不得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新华网12月3日)
党政官员“不得”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一禁止性规定,或将让众多官员获得更高学历的“希望”落空,也让“官员博士后”这样奇怪的官学组合成为历史。学历本身不过是人才培养的一项制度,并不具有特定的价值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对社会有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公共领域、公共事务中的贡献大小。学历可能是一个标签,表征着“向上的台阶”,但却并不必然有决定意义。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官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不断去猎取更高的学历,乃至连本不属于学历层级的“博士后”也不放过?
在这其中,或许有部分官员有着好学上进的追求,有着深入钻研的兴趣,且特别享受这个不断获取学位的过程。不过,有这样想法的官员恐怕还是少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倾心学问的人,完全可以转身去往学界,而不必仍旧死盯在官场上。说到底,官员对于学历的兴趣,仍在于这学历或将能够帮助他获得更高的权位。
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员一边忙着繁杂的公务,一边还坚持在职读研、读博、进站研究。比如,此前落马的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其学术生涯的起步与其官场腾飞几乎同步,从1996年任职江苏昆山市市委副书记开始,直到2010年任南京市市长,14年来,季建业从处级升迁至副省级的同时,也顺利获得了硕士以及博士的学位,可谓官学同步,步步不落。
尽管目前很难讲官员读博士与权力究竟有多少内在的关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群体“在职读书”,显然会比普通学生更方便,其获取学位相对也更轻松。但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则不容低估。其一,繁冗的政务与繁重的学习、研究很难兼容,若专心理政,则学业不免荒废;若倾心学业,则政务又会流于应付。其二,大批官员轻松猎取学位,也会降低学位的含金量,甚至会败坏学风。
此番国办明确要求不得招收在职官员,应该说是一次紧急刹车。不仅博士后应该这样做,循此思路,对于在职官员就读硕士、博士,也应该有类似明确规定。学业就是学业,官员就是官员,二者不可得兼,更不能随随便便地“顺便”捞取学位。这不仅关乎学风,同样关乎政风。
官位乃是公器,责在公共利益。能够有权力做很多自己想做、社会需要、公众满意的公共事务,不仅可以成就个体,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其实,在我们这个仍带有传统“官学一体”的痕迹的社会里,官员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不仅在行政领域,其他包括社会领域、学术领域,同样有官员的“权威性”静悄悄地渗透。官员的存在价值,不一定非要通过亮眼的学位,而是应该通过为公众做更多的事情来体现。退一步讲,即便果真诚心向学,不妨卸掉一身俗务,一头扎进学术大海去,游个痛痛快快,何必两头缠绕?(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