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第四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已查获路怒行为1700万余起,是危险驾驶和造成突出危害的主要原因。”如何根治“路怒症”,一时间成为焦点话题。
“路怒”戳中了社会痛点,也折射出文明困境。随着近年来汽车不断普及,路上斗气的桥段也频繁上演,动不动就相互谩骂、别车、对峙,甚至拳脚相见。缘何超车、抢道、剐蹭等鸡毛蒜皮小事却能诱发雷霆大怒?有人从医学上归因,称这属于“阵发型暴怒障碍”;也有人从法律上分析,称违规行为、违法驾驶是点燃愤怒的火星。倘若深挖一层,恐怕更有人们文明习惯、规则意识匮乏的因素。
观念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人类文明演变的重要规律。在过去,不论是“骡马时代”还是“自行车时代”,人们在路上怎么走对他人影响不太大,整个社会的交通观念基本上比较简单、随意。而如今,“汽车时代”来临,城市进化出一个空前错综复杂的交通生态体系,交通观念和规则也必然要随之升级。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结果必然是乱成一锅粥。就像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个人“理性”往往导致集体“困境”。只要有一个人不按规矩出牌,整条道路便会陷入混乱。
《礼记》有言:“入国不驰,入里必式”。驶入汽车社会,守序、礼让、尊重等文化观念决不能丢。当然,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来说,出现诸多不适应乃至剧烈阵痛在所难免。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悉心实践,让观念和素养追上时代的车轮。要明白,良好的社会秩序最终要靠规则来说话,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只会放大愤怒,加剧戾气。有人曾感慨地说,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得热络,面对面交流却不知如何是从。这番话不无道理,在陌生人社会,重学与人相处之道无疑是重要课题。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少一些霸道,多一些恕道,少一些恶意,多一些善意,或许就能让追逐不止、冲撞不停的“路怒”少一些,再少一些,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