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郭元鹏
福州,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名专家袁教授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从小在三坊七巷里长大,对这里大街小巷名字的由来如数家珍。眼下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包括福州、武汉在内的许多城市,很多熟悉的老地名在迅速消失,类似于“阿弥陀佛大饭店”这样的名字在招摇过市。(11月30日央视)
有一个关于老地名的故事。一位美国人上世纪曾在中国的一个地方生活过,这里有着他太多记忆和回忆。他经常将发生在这里尘封的故事讲给妻子听。可是,当他想要重拾记忆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找不到这个地方了。或许地方存在,只是名字早就改掉了。
一个外国人的感受,虽然有点遗憾,毕竟不是他的故乡。而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关于故乡旧名不复的灼痛感就更加强烈了。他们已经找不到古诗词里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归属感。“少小离家”的故乡记忆荡然无存,成为难以拼合的碎片。“老大回”感受到的只是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脸,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洋地名”。无论是街道还是商厦,无论是小巷还是超市,都变得更加现代了,名字也都洋气了。有的是网络语言,有的夹杂英语,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去年国家民政部下辖的地名管理机构,对全国地名进行了一次统计,新统计的地名和旧有的地名有50%的变化,昔日那些沿用很久,富有历史烟云,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地名消失相当快。比如贵州省,当初有很多“状元乡”、“学堂巷”、“风雨街”,现在这些地名几乎都消失了。
老地名的消失,固然有着现实的考虑,比如城市建设加快,导致传统街道和村落的消失。但是,更多的因素则是对老地名的不珍惜。
也是在去年,某市竟然进行了一次集中换名活动,还通过媒体公开征集意见。当地政府的理由是:很多老地名太传统、太落后,土里吧唧的,影响形象。他们认为现代化的城市需要有现代化的地名。于是有的地方把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名改成了“林肯大道”、“香港街市”。还有的地方用各个国家的名字命名小区和街道,美国街、英国路也就应运而生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城市、乡镇、街道、社区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国地名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地名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一个方位坐标,它还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地名就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老地名为何敌不过洋地名?这其实也是权力失去了制约,变得过于随意化。当下我们对于地名的管理需要真正严格起来,不可轻易改变,不能想叫啥就叫啥。让“老地名”成为记忆中的碎片,甚至连碎片都不是,不是所谓的“政绩”而是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