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坡乡九年制民族学校,把每天二十分钟的课间操时间用来演习布依民俗舞蹈——板凳舞,已成为孩子们的一大乐事。
作为乌当区乃至贵阳市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偏坡布依板凳舞走入课堂,成为近年来乌当区文化教育工作的亮点。
“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布依族群众会身着民族服装、携带小板凳跳板凳舞来庆祝节日。”偏坡乡文化办副主任杨佳说。以打板凳的声响作为舞蹈的节奏,布依群众把农家生产中的插秧、施肥、锄草等动作,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极具民族情调的民族舞蹈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青年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孩子们也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中,民族舞蹈的传承后继乏人。”杨佳说。为了留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偏坡乡首先把板凳舞引入到九年制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把学校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首要阵地。
让教学更贴近生活,展示原生态民族特色,该乡艺术教师多次外出观摩学习,在增强对布依农耕文化了解的基础上,编写了符合偏坡实际的校本课程,并制定了方案、制度,制作了内容完整、直观的图片及解说,使板凳舞逐渐完善。此后,在板凳舞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宏扬传承的覆盖面,偏坡学校从舞蹈的动作中提炼出一套板凳操,使之成为当地孩子的课间娱乐活动。
以课堂、活动为载体,挖掘、整理、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乌当区偏坡乡、新堡乡的中小学校同样可以看到。源于新堡布依族乡渡寨村的簸箕画制作工艺,被编入了新堡民族小学的乡土教材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棍舞,则成为下坝镇中心完小三年级以上孩子的重要课外活动……
作为一个拥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地区,乌当通过扶持民族乡镇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有效推进了民族乡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把民族文化带进课堂,不仅培养了师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也在丰富民族教育内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乌当区相关负责人说。
今后,乌当区将通过加大课本教材的编排力度,进行民族音乐编辑、舞蹈编排、体育开发和工艺制作传承,使民族特色文化与辖区学校的各项实践活动进一步相结合。
本报记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