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茂君
前不久,总部在海门的龙信建设集团董事长陈祖新去南通职业大学“走出去”外经人才专场招聘会“抢人”,惊讶发现涉外人才非常抢手,原来南通建筑、家纺等优势企业成批出海发展。对于集团未来海外业绩谋划占据三分之一的龙信而言,人才是国际化进程的最大制约。“建筑业拐点已经来临,海门建筑业营收上半年下降40%,龙信下降了15%,但龙信今年拿到近6亿美元海外项目,这两年增幅都在50%以上。”
作为知名建筑之乡,南通拥有建筑企业2300多家,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印度、斯里兰卡、阿联酋、沙特等4个国家承接3000万美元以上工程项目就有7个。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整个南通目前约有百万建筑铁军,活跃在海外众多国家。
从“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
主动策应“一带一路”战略,南通建筑企业呈现出“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并行的策略开拓海外市场。
年初,苏中建设集团与特大型央企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成为特变电工优先合作伙伴。在特变电工带领下,苏中建设顺利进军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建筑市场。
南通三建董事长黄裕辉表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成立的历史性机遇,建筑企业出海必须由过去“走出去”转向“走进去”、由过去的“游击战”转向“阵地战”、由过去“小分队”出击到“大兵团”作战,从而使企业水平“走上去”。筹备了两年的海外投资和管理平台“中国南通三建集团”今年8月在香港成立。华新建工集团也在香港注册中国华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很快中国华新在哈萨克斯坦、沙特与当地知名企业展开合作,顺利进入这些国家的建筑市场。
今年上半年举办的中国南通—东盟投资合作恳谈会,南通建筑业受到东盟国家的关注和邀请,单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就组织9名本国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家前来对接。积极适应海外市场,南通建筑企业正普遍面临“1+N”的壮大机遇。
走出去须组建产业联盟
熟悉中国建筑企业海外发展情况的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华东区负责人焦必圣介绍,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较大的主要有三种:国际招标工程,多是国际多边组织的项目和当地难做的项目;中国援助的项目,以往央企承担的较多,但随着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基金的设立,这部分项目大大超过投标项目;出国投资项目,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多采取议标方式,对企业实力要求很高。
业界认为,要做好这三类项目,国内企业必须抱团发展。南通建筑企业得益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深耕非洲,虽然挫折很多,但坚持至今站稳脚跟并收获了基本的经验:在海外建筑市场开拓上,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分包,这样“安坐待食”无法开拓市场。
然而真正开始“走出去”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记者走访多家建筑企业,他们普遍认为目前企业各自“打游击”从事劳务输出、工程分包、施工总承包,处于食物链底端,难以扎根于当地承揽工程总承包和大型投资项目,从而形成“阵地战”优势;运用资本方面,普遍遇到国际融资、国际工程的保函额度等困难,限制了承接工程的规模,对大中型的融资项目和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等高端项目常常望而却步;国际工程人才方面,精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高级商务人才,熟悉国际市场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各类高端管理人才,还很紧缺;信息渠道方面,对各个国家了解不全面,信息渠道不畅通,得不到有效信息,这使得他们对于风险难以防范控制,出现了以往“赚了吆喝亏了本”的尴尬局面。
陈祖新强调,建筑企业出海发展,要正视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人家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整合国内资源,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产业联盟开拓市场,形成“1+1+1>3”的竞争优势。
此外,“产融结合是我们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希望国家在融资信贷领域给予民企同等支持。”黄裕辉呼吁。
南通市商务局外经处处长宋辉介绍,由该局牵头构建的走出去综合服务系统即将上线运营,此举学习上海商务委的“走出去服务港”,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融资合作、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流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