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一切都好像发生在哈姆雷特的梦境里
2015-11-25 01:22:00
 

  原标题:一切都好像发生在哈姆雷特的梦境里

  NTlive是英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戏剧影像”项目。今年,这一项目进入中国,《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女王召见》《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天窗》《哈姆雷特》等众多剧目鲜活地呈现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观众眼前。《哈姆雷特》因为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参演成为其中备受期待的演出之一。

  在《哈姆雷特》播放之前,镜头把我们带到了排练场,跟随卷福一道前往了一所中学,看他如何在学生表演的《哈姆雷特》中寻找灵感与出演这位王子的意义所在。另外一段于演出前进行的专访视频也放松而深刻,仿佛我们在大幕拉开前先行到后台拜访过了卷福一般。一种巨大而矛盾的感受于是油然而生。一方面,我们渴望对一部伟大戏剧作品的诞生过程和一位了不起的演员的心理活动了解更多,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可以吝啬地隐藏住一些舞台之外的故事,保持神秘。就像这400年来世人一次又一次排演《哈姆雷特》,解读莎士比亚,艺术创造的妙处不正在于制造反差和误解?

  此版排演在文学上几乎严格按照原作剧情发展顺序进行,只在局部进行了章节和段落的删减、微调。除此之外,这一版《哈姆雷特》最显著的导演构思便在于现代与古典的交错融合。哈姆雷特和朋友霍拉旭、心爱的姑娘奥菲莉亚几乎都以当代造型和方式出现,其他角色则依旧保留着古典主义的造型和表演风格。母亲和叔父的婚礼、奥菲莉亚的葬礼和结尾斗剑等多个场次,都叫人感觉发生在哈姆雷特的梦境里。这种参差于是生出了潜意识层面的内涵,强化了剧作中人类在面对苦难、抉择、生死时的举步维艰。

  原作中,霍拉旭是哈姆雷特信任的好朋友,常伴他左右。在这一版中,他是一个穿着格子衬衫和帽衫的大学生,每一次出场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好像随时要去远行,又好像刚刚回来。这种自由而随性的状态暗合了剧中哈姆雷特描述他的台词:“一个平静接受命运光临的人。”演至后段,在他们的一次对话里,我忽然意识到,霍拉旭就像是哈姆雷特身体里的另外一个人。是否,他们原本就是一个人,或者是互为彼此的灵魂?

  诸如此类当代化的角色设置和处理,似乎毫不费力地就割开了《哈姆雷特》的皮囊,让其中符合时下观众口味的某一部分精神释出。但是除此之外,导演依旧让其他演员以传统的面目登台,和“哈姆雷特们”彼此相对、探看,他们的关系就像人们现在在美术馆里看一张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

  舞台设计和视觉效果也不时露出这样的面目。至下半场,原本贵族的阁楼厅堂里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渣滓,世间万象的崩坏倾覆感立时就有了。我不解导演将之杂糅的真正目的,一边保留着对古典的顶礼崇敬,一边又秉持着制造当代美学的野心和信念。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哈姆雷特式的犹豫不决吗?

  这种困惑与怀疑同样出现在“戏剧影像”项目中:影像的呈现使剧场的独一性、不可复制的魅力以及观众的全视觉体验受到了“侵犯”和“威胁”。精妙的导播和切换可以呈现演员的近景,也可以选择更加富有戏剧性的拍摄角度,比如在大部分时间里,如果镜头一直只对着卷福,你就没有办法看到其他人的表现和反应。

  说到底,戏剧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没有一个人可以抛掉其他演员和环境单独存在。影像的优势由此成为了戏剧观看的障碍,又因为影像更易于传播,这是否会将戏剧引入流行文化的语境内,成为新的问题?也或者,戏剧其实早已经在我们无意识的选择中,成为了一种流行。

  (吕彦妮)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京华时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