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审批之变:从“跑城区”到“坐电梯”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乌梦达、梁天韵)“过去是满北京城跑,现在坐电梯跑几个楼层就可以了。”在刚刚投入使用的北京政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喻文迪感慨。
“先在机器上自助拿了号,5分钟事情就办好了。”喻文迪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工作,在北京市民政局窗口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许可证,“虽然后面还有十来项流程要跑,但工商局、地税局都在这个审批大厅里,方便多了。”
40个委办局,740项审批事项,594名审批人员,198个固定窗口——伴随着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在11月初正式运行,除了涉密和场地受限的审批,北京将所有行政审批流程集中于一站。
而在过去,几十个审批单位各有各的服务大厅,分散在北京城区各处,遇上拥堵,跑一趟就得半天。例如,市政道路项目审批共涉及15个部门,有9大阶段、313个环节,“跑断腿,磨破嘴”,办完往往需要3到5年。
北京市政务中心筹备办公室副主任蔡如月介绍,“审批大厅”按照功能划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准入、社会民生、公共安全四个板块,北京市发改委、规划委、国土局等承担审批职能较多的部门实现整体进驻。“集中办公的优势明显,9日正式运行以来的7个工作日中,据排队叫号系统统计,有数十人同时取了两个以上不同窗口的号,节省了这部分办事群众在不同部门间的往返奔波。”蔡明月说。
北京市编办副主任王军介绍:“将原本分散各地的审批部门集中起来,是‘物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实现‘化学变化’。”
长期以来,很多部门以批代管、重批轻管,爱审批,却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被社会广为诟病。但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权力任性或者工作人员个人的敬业程度,而背后更为复杂的问题在于部门权责的设置。
王军表示,很多部门长时间习惯了按领域设置权力,一个处室,既管监管,又负责审批,为了方便部门利益,难免习惯事前抬高门槛,给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方便。
“而北京在将审批部门转移集中的过程中,不仅在‘搬家’,更在试验部门权责和审批流程的再造。”王军表示。
例如,住建委一直是行政审批的重点单位,但多个处室都有审批的权限,还分别肩负市场监管职责,有的审批还互为前提。而北京市住建委将所有涉及的审批职能重新打破重组,将所有审批职能全部集中到一个审批中心,全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权责交叉,现在审批的归审批,监管的归监管”。王军说,这将打破行政审批“条块管理”“前店后场”,真正从制度上解决“以批代管”带来的办事滞后、权责不明等问题。
在“一站式办理+流程再造”的“物理化学”双重作用下,一些百姓诟病的审批难、审批慢问题大为好转。北京市编办统计,目前,投资项目审批环节从80多个减少到50多个,审批时限从300多个工作日平均压缩到109个工作日。
尽管改革成效明显,但记者采访也了解到,企业和群众还有更多期待:能通过改亲自取件为快递回函、多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办公方式等精细化改革,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精简压缩审批时间和流程,清理和规范审批前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的中介评估环节。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