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一个三峡库区村庄的“厕所革命”
2015-11-22 18:02:15
 

  新华网重庆11月22日电(记者周文冲 于晓苏)在三峡库区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90岁的徐婆婆不久前第一次在自家卫生间里用上了马桶和淋浴。

  这是中国“厕所革命”在西南内陆地区的真实写照。

  徐婆婆祖辈生活的这个村庄叫活龙村,在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的长江边。活龙村所处的三峡库区,是因三峡工程兴建而形成的世界最大的水库库区,也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而几年以前,全村800多户人家还几乎都没有现代化的厕所。

  在西南部农村,农民习惯把如厕的地方叫“茅厕”。所谓“茅厕”,就是在猪圈旁挖一个坑,粪便排入坑内,和猪粪一起流入化粪池,成为种田的肥料。

  人在如厕时,有时就面对着猪,还能听见猪的哼哼声。这种如厕场景,上千年来在中国农村一直存在。

  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乡村的迅猛发展,许多农民早已和城里人一样建起了现代厕所。但是在一些偏远乡村,相当一部分收入微薄的农民,还在几十年前盖的土房“茅厕”坑上“将就”。这种如厕方式,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中国政府近些年在各地农村启动改厕项目,对农民改建厕所予以资金补助,极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被称为“厕所革命”。

  这股风,也刮进了古老的长江三峡。在城市高楼大厦中走过的农民回到农村老家,要改变这一落后的现状。

  徐婆婆的儿媳王龙平去年从外出务工的上海回到家乡。读高中的女儿也跟着回来要考大学。王龙平说,在大城市住了很多年的女儿,回来最大的顾虑就是农村老宅的厕所。

  在政府的补助下,王龙平改建了老宅。如今,两楼一底的楼房,每层都有一个厕所。90岁的母亲卧室设在一楼,隔壁就是厕所。

  9平米左右的厕所,墙面和地面铺着白色瓷砖,淋浴喷头、抽水马桶、洗手池干净整洁,厕所顶部还装有当地人所说的“浴霸”,一种可以发光发热的灯,供人们在冬天洗澡时取暖。

  王龙平说,以前的厕所又黑又窄,老年人蹲下再站起身很费力。现在她在家里装上了抽水马桶,比过去方便许多。

  从2009年起,农村改厕项目纳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活龙村840户已经有670户完成了改厕。“厕所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村的生活。活龙村村主任冉小利说,以前厕所臭,苍蝇、蚊子多,现在厕所变干净了,如厕后洗手也更方便。

  5年来,三峡库区国家级贫困县云阳县完成农村改厕项目46000户,国家和重庆市补助资金共3060万元,其中每户不低于600元。

  云阳县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邓文兵说,“厕所革命”给农村带来明显的变化。农村居民肠道性传染疾病明显减少,农村居住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农民的幸福感增强了。

  小小厕所,改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

  不少当地村民都常说一句话,我们村子里现在和城市比,已经差不了多少了,空气还比城里好一些。

  不仅是村民如厕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的能源也得到高效循环利用。过去的猪圈旁边的化粪池,变成了隐藏在厨房下的沼气池。

  在活龙村,每家农户在房屋改建中都新修了沼气池,人畜粪便、农林废料通过沼气池得到有效利用。家家户户的厨房都用上了沼气,卫生又方便。以前吃水要用水桶去长江边提,现在也都用上了自来水。

  在三峡库区的广大村庄,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通过粪便无害化处理,降低了粪便对土壤、水源和环境的污染。

  深秋时节,徐婆婆新房前的柑橘树上,已经挂满了成熟的果实。房前不到百米,这条伴随着她一生的长江,仍在静静东流。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