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部门多措并举推进秋粮收储 确保农民不再"卖粮难"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但消费增速却明显放缓,国内粮价总体下行压力较大。得益于国家及时启动收储等措施,积极引导稳定市场预期,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趋于平稳。为了提高种粮收益,保护农民种地积极性,国家提出要推进休耕及玉米与大豆轮作,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本版继续刊出本报记者对粮食主产区的调研报道。
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举办媒体通气会,就当前我国秋粮收储、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等话题回应社会关切。
据悉,目前国内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国际粮价低位运行,国内外粮食差价仍然较大。据监测,今年11月中旬小麦、玉米、大米的国内外差价分别为每吨700元、630元、760元。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但消费增速却明显放缓,尽管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稻谷供大于求,玉米阶段性过剩,加之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国内粮价总体下行压力较大。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表示,得益于国家及时启动收储等措施,积极引导稳定市场预期,目前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总体趋于平稳。
据介绍,今年中央财政拨付资金约150亿元,用于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明确了跨省移库、简易仓储设施建设财政补贴政策,有效缓解了东北地区仓容压力。同时,及时拨付中央储备粮油、最低收购价与临时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支持中储粮等全面铺开收购网点,做到秋粮“应收尽收”。
“在支持秋粮收购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财政部经济司副司长孙志说,中央财政今年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达37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1亿元。目前,2016年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财政补助已全部提前下达地方,用于支持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在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上,逐步实现了大豆、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农民利益得到了较好保护。据悉,明年我国将继续实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继续支持实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作为国家委托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主体,中储粮总公司已于11月1日起在东北4省区启动2015年产玉米的临时收储工作。此前,从9月下旬开始,中储粮提前启动了9个稻谷主产省区的中晚稻收购工作。
“过去,农民到委托点卖粮通常在委托点结算,可能存在资金被委托库点挪用挤占的风险,今年中储粮推出了‘一卡通’系统,农民在委托点卖粮,资金由中储粮直接通过网银支付结算,将粮款直接转到售粮人账户,彻底解决了‘打白条’问题。”中储粮总公司政策研究室王铭说。
为确保秋粮收购资金的及时供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9月底开始部署相关工作,准备了3300亿元信贷资金,以保证秋粮收购的资金需要。不仅如此,农发行还对承贷企业全部提前发出通知,简化贷款办理、发放、支付等环节手续,确保资金在收储库点收购开始前到账,做到“钱等粮”。
为确保玉米收储“应收尽收”,有关部门将收储政策执行时间调整为今年11月1日至明年4月30日,较以往提前了20多天。周冠华表示,此举有利于粮食收获后农民及时卖粮,也有利于粮食收储企业充分利用烘干能力,减少玉米霉变损失。
孙志透露,目前中央财政已提前下达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及农业防灾增产等相关资金2011亿元,以切实支持农民开展冬春农业生产,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