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广西村头遇“稻客”:从职业变化品时代变迁
2015-11-19 11:05:35
 

  新华网南宁11月19日电(记者孙志平、吴小康)“半年时间,横跨13个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广西是俺们最后一站,收完稻谷就准备回家过年了。”记者日前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庆丰镇鄱岭村采访时,“稻客”程颖民说。

  在我国一些地区,进入庄稼收割期,时间紧、人手不足等因素催生出以帮助收割麦子、水稻为职业的“麦客”“稻客”。这项职业曾一度消沉,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稻客”需求日趋旺盛。

  程颖民的老家在河南省临颍县皇帝庙乡程庄村。5月初,他像候鸟一样走出家门,踏着庄稼成熟的节奏开始“赶场”。“先去四川收稻谷,再下湖南、湖北,之后回河南、河北、山东收麦子,忙完再赶到陕西、甘肃收油菜,随后再去东北收大豆。”广西是他今年“稻客”生涯的最后一站。从东北到广西,中间途经河南,程颖民只在老家呆了一天就重新出发。他深知“庄稼不等人”的道理,错过几天就意味着可能白跑一趟,不到两天时间他走了1000多公里。

  与传统“稻客”不同的是,程颖民的装备已由镰刀升级为现代化设备。记者遇到程颖民时,他正跟几个老乡聊天。他的小货车上载着一辆履带式收割机,这几乎是每位“稻客”的标配。“两套设备加一块投入20多万元,收稻子时把收割机放下来,在路上时用货车,能少浪费时间多接活。”与程颖民结伴而来的“稻客”李卓说。

  贵港是广西“粮仓”,11月中旬正是晚稻成熟时节,不少乡镇上都能看到“豫L”“豫Q”牌子的货车聚集在一起。港北区农机局局长石水盛介绍,收割高峰期,“稻客”的车辆最多可达千辆,尤以河南人居多。程颖民老家盛产“稻客”,正是在亲朋好友的带领下,他于两年前正式入行。

  “有活的时候没日没夜地干,没活的时候就多睡觉,这就是俺们的生活。”程颖民的同伴程新伟有着典型河南农民的特征:身体壮硕、皮肤黝黑,一看就是个干庄稼活的好手。虽然习惯了吃苦耐劳,但程新伟一直不能适应南方没有面食的生活,“老吃米饭俺受不了,出来的时候要是备着做饭的家伙,就能吃上面条了。”和其他人一样,程新伟几乎寸步不离自己的车,这既为了方便看护,更重要的是能省下一笔住宿费用。加油站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基地”,加油间隙他们会打上几桶水美美地洗上一次澡、换洗一下衣服。

  因为辖区山地、丘陵地貌突出,广西农业发展受到不少制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管理局监督管理处副处长张秀云介绍,每年收割期,来自外省的“稻客”都会携带现代化设备赶到广西。自治区农机管理局通过“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信息平台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作业进度、柴油供应、天气等信息,为“稻客”做好服务工作。

  随着农村机械的普及和“稻客”数量的增多,“稻客”行业也面临竞争。程新伟做“稻客”已有4年,今年6月他购置了一台新型收割机,一天可收50亩左右,按照每亩地收割价格100元计算,一天下来的收益很可观。“我想趁着年轻多挣些钱,再干两年就转行。”程新伟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