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1月18日电(记者罗羽)在刘寿军家种植园的对面山坡上,几块高高竖立的牌子写着“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的红色大字。这摇钱树,指的是柚子树。
贵州省岑巩县,古名思州。柚子以县为名,叫思州柚,颇有名气。全县种植面积近4万亩,已成为这个贫困县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刘寿军是全县第一个“下海”带动农户种植思州柚的林业局工作人员,如今已是全县种植大户,年收入几十万元。
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柚子,堆在种植园几间房屋里,屋子变“仓库”,香气四溢。刘寿军坐在屋前一个火堆旁,用刀剖开几个大柚子,分给身边几位前来种植园干活的大姐。他的80亩种植园,每年可为500名村民提供季节性用工。
“我跟你们说我的期盼。”刘寿军打开了话匣子:“我希望我儿子大学毕业能够回家‘务农’卖柚子。”
“当真?”几位大姐颇感诧异。刘寿军继续说,这些年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扶持农业,潜力无穷,儿子毕业回来跟他干,准没错。
1993年,他的工作单位——岑巩县林业局下属一家果品公司从浙江引进柚子试种,经过6年培育后,准备向全县推广。但当时的柚子没品牌、售价低,加上缺乏带头人,老百姓不买账,发展缓慢。
2005年,在局领导的多次动员下,刘寿军决定做带头人,他以妻子的名义贷款1万元,从公司手中承包了80亩种植园,开始了与柚子的“十年长跑”。
“当时因为公司经营不好,我一个月工资才300元左右,而一年的房租就近3000元,付了房租就所剩无几。”刘寿军说,加上妻子没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在上学,平时只能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压力很大。
“我当时想,干好了,不仅对家庭而言是一条好的出路,还能够带动村民致富。”刘寿军说。
刘寿军显然下定了要“干好”的决心。省农科院专家偶尔下来做技术指导,每次刘寿军都抓住机会让其答疑解惑,平时碰到问题更是电话求教不辍。此外,通过去各地跑农博会,刘寿军自家柚子的品牌也逐步打响。
3年时间,刘寿军干成了。他的柚子长得俏,卖得好,有了不少收入,不再领林业局工资。与此同时,刘寿军带领10户农民一起成立了“岑巩县民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
“由于合作社柚子买卖越来越红火,很多农户都主动加入进来。”刘寿军说,目前合作社共有入股农户265户、种植面积5300亩,不少农户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如今的刘寿军,已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还开了一家水果店。水果店卖自己以及社员的柚子,从早到晚都有商家来拿货,销售额节节攀高。
“农业能富民。”10年的柚子种植经历坚定了刘寿军继续干农业的决心。他说,农村、农业大有作为,希望儿子回来。“我让他多了解农村发展的变化,毕业后回家跟我干。他今年读大四,开了一家网店。他学金融,脑子活,回来搞农业电商,一定比我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