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蓝色海洋,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初,就是商人、探险者的必经之路。从秦汉时期开始,南中国的海面上,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的古老船队,从闽浙、岭南的诸多港口杨帆西行,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在这条跨越遥远时空的海洋之路上,一个名叫“泉州”的港口不会被人遗忘,一个叫作“福船”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
探索:福船的前世今生
海洋,在不同的人看来大不一样。如果你缺乏舟楫,它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如果你有航海技术和工具,它是送你去往天涯海角的坦途。幸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早就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福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它以尖底造型、小方头阔尾营、多水密隔舱为主要特点,船体规模大而结构坚固,容量多且善于装载,稳性好并抗风力强,吃水深适于远洋。经过宋元至明前叶的逐步发展,福船成为我国古代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帆船,是中国尖底型海船的代表。
小型福船的代表 摄于福州福船文化馆
打开历史书,我们可以在中国历史的许多荣耀瞬间看到福船的身影。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在15世纪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他船队的旗舰,也是他所乘坐的那艘最大的“宝船”,即是福船。它长达126米,宽5米,型深12米,9桅12帆,排水量达1万多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艘万吨船。从他以后,戚继光带领他的“戚家军”抗倭,将福船与海防紧密结合,使其成为巩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长城。明末清初,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更是充分利用福船的远航性能,将之发展成为商战两用船。进而发展出特有的闽商模式,经略海洋,成为同时期称霸西太平洋海域的实际霸主。
传承:水密隔舱的文化回响
福船剖解结构模型 摄于福州福船文化馆
让福船创造出绝世的辉煌历史,第一“功臣”当数其“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据考证,水密隔舱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所谓“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每个舱区与舱区之间密闭而不相通。这样的结构使船舶在航行中即使舱位破损一两处,也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补堵漏,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藏,便于装卸与管理。如今世事更迭,铁轮已经取代木舟,福船驰骋海面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这样宝贵的古船制作工艺不应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里。2010年11月15日,福建申报的非遗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船”这个珍贵的文化符号,将依然在福建、在中国传承下去。当年巨大的船身,如今可大可小,大的可陈列在博物馆,小的可摆放书桌案头,甚至化身为瓷器、茶具,“福船”正在成为福建新兴文创产业里重要的创作灵感。(文/万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