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11月17日电(记者张晶 苏晓)去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至今已经开通一周年。此间人士分析认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沪港通”启动以来运作平稳安全,成果显著,为之后两地资本开放项目如“深港通”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
港交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沪股通”在过去一年共使用约1210亿元人民币额度,共为A股市场贡献了1.538万亿元成交额。“港股通”则使用约924亿元人民币额度,成交总金额约为7420亿港元。
从额度使用情况来看,“沪股通”3000亿、“港股通”2500亿元人民币的总额度在第一年都没有用完。但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沪港通”的表现不能只看平均每月使用额度,而应综合考虑投资者对市场熟悉程度及外围经济形势等因素。
“‘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而不是一场音乐会,无法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上座率来衡量他的成败。相反,他的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在其网志中如是说。
这种说法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共鸣。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成交量不应是衡量其表现好坏的唯一指标,平稳运作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而在“运行平稳”和“安全”这两项指标上,“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香港资深评论员周八骏表示,“沪港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内地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及推进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一体化。即使是在今年年中内地股市出现急剧调整、全球金融市场风云激荡的外部条件下,“沪港通”运作仍然平稳,香港金融市场也一直保持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沪港通”是成功的。
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将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同时将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
受访人士指出,“沪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给后面的资本市场开放项目带来很多启示,比如如何应对一些技术性挑战,包括不同的交易基础设施、清算机制等。可以说,“沪港通”提供了一种可供复制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两地资本互联互通。
香港耀才证券联席行政总裁陈启峰指出,随着“沪港通”计划的成功,相信往后将有更多投资产品作互联互通,相信这可吸引更多资金流入香港市场,有助于刺激港股成交量。
香港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表示,“沪港通”的平稳运作为未来不同的跨境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没有这一项突破性进展,就不可能有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他说,未来随着“沪港通”的深化、“深港通”的推出,跨境投资市场及工具的多元化也将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优质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平台发展。国际投资者的加入,也将优化A股地股权结构,引领更多的优质长线投资者。
从“沪港通”到两地基金互认,再到箭在弦上的“深港通”,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步伐正日益加快。
受访人士分析认为,在“十三五”期间,香港应强化自身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巩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同时优化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和人才,以促进内地及香港金融、证券、人民币市场的互联互通。
温天纳指出,香港作为开放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内地企业最主要的国际融资平台,应为内地企业开拓“一线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提供更为强大的国际融资支持。香港应在内地企业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开发合作中,担当更为重要的中介角色,全面将香港构建成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
他表示,在亚投行方面,香港也必须加强融资发展,不单只是在证券融资上发挥强项,更应该在银行融资、甚至是债券融资市场全面配合发展,扮演好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