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安徽探索建设“农民文化乐园” 架设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5-11-14 13:41:24
 

  新华网合肥11月14日电(记者刘美子)刚入初冬,尽管天气渐冷,但安徽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的农民文化乐园广场上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在这里排练广场舞《喜洋洋》。

  作为安徽省首批建设启用的农民文化乐园,这座由当地荒废多年的老祠堂翻新建设的小型徽派建筑群,如今成了当地百姓劳作之余最喜爱的去处,每天都会有村民来跳健身舞、下棋、学习手工艺品编织、借阅图书。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在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也暴露出标准不一,内容单薄、利用率低,资源分散、重建轻管等问题,已不能有效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安徽省自2013年7月起,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建设要求,在全省20个行政村试点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架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农民文化乐园是立足于构建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安徽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何颂冰介绍,2014年9月安徽省被确定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对首批启动建设农民文化乐园的20个行政村,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功能定位、建设形式、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先行探路。

  在功能定位上,试点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化配备,建一个综合文体广场,建讲堂和礼堂,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建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四方面内容的文化墙。

  “不搞大拆大建,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体现因地制宜,是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何颂冰介绍,在建设形式上,各地坚持“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重点对中心村已建、在建、新建的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提升,有些农民文化乐园是由农民闲置房改造,有些由因学校布局调整留下的原村中心小学校舍改造。

  此外,在服务内容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根据群众意愿保证每村每年有一场正规文艺演出,全省选择了6个县开展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建设,月均放映一场电影等;在运行管理上,明确统一了设施建设、展陈设置、活动开展、每月工作等标准和要求,规范了文化礼仪活动的流程;在资金投入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用活用好每个行政村每年1.2万元农村文化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解决建设和运转经费。

  完善的设施配备,专业化的管理,规范化运行,群众按需下单,农民文化乐园正在使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记者采访时,在南溪镇农民文化乐园的书画室里,村民林承俊正神情专注地泼墨挥毫,很快一幅《沁园春·雪》便创作完成。“以前都是在家里自己写,在农民文化乐园,跟书法爱好者们聚起来一起交流,可算找到伴儿了。”林承俊说。

  “改建合并后,农民文化乐园设施更加齐全,老百姓到这来既能唱歌跳舞,又能看书议事,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南溪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说。

  据了解,安徽省在2013年、2014年建成两批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0个,实现16市全覆盖的基础上,截至2015年9月底,又新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00个。此外各市、县结合实际,自行安排了210个试点。未来安徽将在全省1970个中心村全面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

  “文化阵地建起来更要转起来。”何颂冰表示,立足建管用结合,目前每个农民文化乐园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负责农民文化乐园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发挥各种农民业余文艺团队、群众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实现建成一个乐园、带动一片区域、活跃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的目标。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