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这里有我最深的原乡情结
2015-11-12 08:42:15
 

  “我从1992年到现在23年间,已经回大陆60次以上,有时候一年回来七八次。因为文化,乡思、乡愁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余光中说,如今两岸在文化上交流非常频繁。每每提到大陆,提到泉州和永春,他总是动容地说:“这里有我最深的原乡情结!”

  “父亲生在永春桃城镇洋上村,我出生在南京,只在小时候回来住了半年。但平常在江苏,父亲跟我们或者跟朋友聊天时,我常听他讲起五里街、云龙桥还有很多永春的事情,所以印象非常之深。”余光中说。

  “第一次,准备筹建文学馆时,我回来看了现场。第二次回来,大楼框架就已盖好了,但还没布馆。第三次是今年9月来,到现在不到两个月时间,没想到已经完成了布馆。”余光中说,家乡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是原来想不到的,“令我一家深深感动,文学馆的建设,对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贡献,文化的作用可以绵延百年、千年”。

  “我这次就是专为余光中文学馆回来,这里藏着我对父亲的回忆,是我感情的原乡。”余光中说,“在生活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没有母亲那么大;但我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却是因为父亲,我内心怀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情。”

  “12岁时,父亲开始教我读《古文观止》等选集,在这方面给我破土、启蒙,当时读的大多是偏重理论性的文章。后来舅舅继续教我古文,那时大多是古文美文了,如《赤壁赋》《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余光中说,“这期的《桃源乡讯》,刊发了我四天前刚写的一首诗《五株荔树》,写的就是故乡的古厝及屋后的荔枝树。”

  余光中今年已88虚岁,谈到至今能保持这么旺盛的文学创作的动力,余光中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文的热爱,它是母语,这是自己对文化母亲的向往和反哺,“这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

  “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同根同种,不需要翻译,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一种表现。”余光中说,两岸的文化交流,最自然、最基本、最靠近人性的是同乡会。闽南人或者客家人回来寻根,跟同乡会的关系很大,“在同乡会里,大家最怀念的就是乡音,这是经过时间积累加上历史文化积淀的”。本报记者刘益清 通讯员 施由森 姚德纯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福建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