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习马会”原来早有迹象
2015-11-05 19:32:00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柯仲甲

  4日凌晨,笔者上完夜班走出办公室,在夜风中仰望星空,一则消息划破宁静——“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深夜应询: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一贯的。如有这方面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发布。”靴子终于落地。

  ·一条必将载入史册的消息

  11月4日,这是当然的网上头条: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张志军专门就此次重要会面接受记者采访,介绍相关情况。

  笔者多次品读张志军介绍的“相关情况”,只为了加深这条必将载入史册的消息在脑海中的印记,让自己多年后回想起来也不遗憾。

  ·“习马会”——回头看,有迹可循!

  关于“习马会”,各种解读不少。不过有一句话,大家还没有足够注意,请看:

  “张志军表示,国台办和台湾方面陆委会在2014年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后,一直就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持沟通,努力促进两岸各领域各层次人员的交流互动,期间曾提到两岸领导人会面问题。”

  原来,两岸有关方面2014年就在协商“习马会”了。

  其实,开始酝酿可能比这更早。

  ·三个机构、四个人,对于“习马会”很重要

  在台面上,至少三个机构、四个人,为促成“习马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个机构是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国台办和陆委会,四个人则是萧万长、张志军、王郁琦和夏立言。

  先说说萧万长。此人不简单:曾任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当过连战的竞选搭档,又和马英九搭档并成功当选台湾地区“副总统”。2000年,老萧卸任“行政院长”,当然,他并没有闲着。“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成为老萧忙活的重心。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近几年老萧以“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的身份频频亮相,而且受到相当高规格的礼遇:

  2013年4月8日,习总书记在博鳌会见了萧万长;2013年10月6日,习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了萧万长;2014年11月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萧万长……一次是博鳌亚洲论坛、一次是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次是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要知道,国际性的会议往往非常紧凑,习总书记百忙之中会见萧万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对我们很重要!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

  2013年10月6日,习总书记在巴厘岛会见了萧万长。习总书记指出,“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有大手笔。正如高手过招一般,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

  当天会面结束后,萧万长“顺水推舟”,促成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陆委会主委王郁琦“短暂寒暄”,两人以“张主任”、“郁琦主委”互相称呼。这是国台办和“陆委会”的首次直接互动,虽然只有5分钟,但打破了一段长达64年的历史。

  2014年2月的南京,可能还很冷。但对于张志军、王郁琦两位“老朋友”而言,肯定是热乎乎的,双方在南京进行了第二次见面——双方认为,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末了,“王郁琦邀请张志军访问台湾,张志军接受了邀请。”

  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一经建立,有来就有往。2014年6月,张志军一步“跨越65年”,和老朋友王郁琦再次见面。两人甚欢,并表示要“继续完善国台办和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短短三天访台,张志军和王郁琦两度会面,“体现出双方对运作好两部门间联系沟通机制的高度重视,更表达出乘胜追击、落实好会面成果的迫切意愿。”

  此后,国台办负责人与陆委会主委频繁互动。2014年11月12日,北京APEC会议期间,张、王再次见面。2015年5月,张志军与新任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金门会面;2015年11月,夏立言首次以陆委会主委身份参访大陆,在广州与张志军会面,“就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以及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交换意见,达成积极共识”。至于这积极共识是啥?今天张志军在回答记者时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前不久,我和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广州会面时,再次谈到这个话题,就此进行了初步沟通。双方都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对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此后,双方经过密切协商,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这下,“习马会”是怎么来的,伙伴们该知道了吧?

  至于其他一系列问题,各种解读虽已作答,为了本文的完整性,笔者也一并收尾:为什么选在新加坡?1993年历史性的“汪辜会谈”也在狮城举行,这次,习总书记又正好要访问新加坡,可谓一举多得。为什么互称先生?张志军主任的回答应该最为靠谱: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