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日前发布的《2014—2015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指数综合报告》显示,北京市去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达9.49本,比全国人均水平高出一倍多。这样的结果让传统出版界直呼“惊喜”,也让不少人自嘲拖了后腿。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对人气质的涵养、心智的启迪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读书,个人修养升华、精神澄澈,还能推动国民素质提升、精神文明传承和民族精神振奋。因此有人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这恐怕并非虚言。在国际上,犹太人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人均读书量是我们的十倍有余。或许正因此,犹太人成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人群。
当下,随着技术的革新,读书有了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分野。倡导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大家多读纸书、多闻书香。相较于纸书,网络文字往往是快餐式、碎片化的,内容多浮于表面,缺少力透纸背的东西,即便偶有触动人心之作,效果也往往如蜻蜓点水,彼时波澜四起,不久即恢复平静。如此阅读,无法让人形成深刻的思考,更无法实现思维的训练,久而久之,极易导致思维惰性。事实说明,没有对经典的啃读,只有对碎片文字的轻触,是很危险的。呼唤纸质阅读,让完整阅读、深入阅读重回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没有书香充盈的城市,必是思想的荒芜之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引领全民阅读上应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近些年来,我们在打造“书香北京”方面探索不少,成果也有不少。三联韬奋书店、雁翅楼中国书店等不少24小时书店相继开放,为夜读的北京点亮了文化之灯。层出不穷的阅读活动,总能吸引众多市民积极参与。可以说,在倡导全民阅读上,北京正在发掘优势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日趋凸显。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被电子阅读“绑架”的现代人,何不放下手机,去感受一下书香呢?毕竟到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时,就真的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