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温文典雅的北京评书
2015-11-03 08:54:16
 

  北京评书形成于清代初年,无文字记载。据艺人口碑材料:是受明末清初“大说书家”柳敬亭的影响发展而来。据传创始人为王鸿兴(一说为康熙时人,一说为乾隆时人)。其传人有“三臣五亮十八奎”之说。“三臣”为王鸿兴第二代传人何良臣、邓光臣、安亮臣,形成北京评书最早的三个分支。“五亮”均为三弦书艺人,因其表演形式与后来的评书评话有异,可不计。“十八奎”指王鸿兴第五代传人。在此前,除第二代的“三臣”外,尚有第三代的柯光玉、屠光辉等,第四代的赵廷贞、柯廷然等,但因建树不大而常被后人忽视。到了第五代“十八奎”,则声响不凡,并形成了各自的谱系。例如其中的尚奎明便传第六代为“凤”字辈,如李凤山、张凤翔等;“凤”字辈再传第七代“连”字辈,如赵连璧、韩连玺等;“连”字辈又传第八代“诚”字辈,如潘诚立、张诚斌等,此时已进入民国时期。此外,第六代除“凤”字辈外,尚有旁支不同传人,如戴德顺、程德印、张君义、柯君文等,也同属第六代。这其中的戴德顺于光绪初年由天津至沈阳,使评书艺术在东北地区得以流传。张君义弟子双文兴,又名双厚坪,在清末由于技艺超群,被时人誉为“评书大王”。而此支第七代传人尚有“致”字辈,如王致廉、德致厚、英致长等;第八代传人为“傑”字辈,如王傑魁、金傑丽、袁傑武、刘傑谦等(汉字简化后“傑”字均改写为“杰”字);“傑”字辈传人为第九代“阔”字辈,如连阔如、赵阔波、傅阔增、袁阔成等。

  其他分支不同辈分的传人还有:大约是第五代的何茂顺传徒高胜泉,高胜泉再传第七代清末民初说演《明英烈》的一代名家田岚云,“岚”字辈又传“正”字辈,如霍正荣、品正三等。再如“长”字辈徐长盛、李长彩等,其传人有福坪安、蒋坪芳等;此外,另有“云”“伯”“殿”“福”等字辈也属第八代,如杨云清、阎伯涛、士殿成、群福庆等。而“福”字辈传人为“荣”字辈,如陈荣启、刘荣安等;第八代“诚”字辈又有传人“豫”字辈,如李豫鸣、高豫祝等,这已属第九代了。至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各支都有传人,但此时第九代已经成为书坛主力,并出现第十代传人,如李鑫荃等。

  北京评书除王鸿兴谱系传人外,还有其他支派,如专说《西游记》的潘青山传人安太和,由于他学的孙悟空惟妙惟肖,故有“猴儿安”之称。安太和传人有“永、有、道、义”四辈,如恒永通、庆有轩(即老“云里飞”,相声演员白全福之祖父)、奎道顺、什义如等。另有姜振名所创一支专说《永庆升平》,其传人有哈辅源、吴辅庭等。还有专说《聊斋》的德月川、张智兰、曹卓如等,他们多属清末文人,也不属于王鸿兴传人。这其中颇值一提的是张智兰弟子陈士和,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代评书名家,以演说评书《聊斋》为时人瞩目。此外,北京评书的著名演员还有袁傑英、袁傑亭、袁傑武,合称“袁氏三傑”;说《包公案》的王傑魁在上世纪30年代于电台说书时,能使行人止步,商店停业,号称“净街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北京评书演员改说新书,如《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等。

  北京评书产生于所谓“天子脚下”,既受到市井观众的欢迎,同时也为“宫中人员”所欣赏,如过去北京市内著名的八大书馆,听众就以文人和太监为主。也正因此,便形成了其温文典雅的艺术特点。最初以说“袍带书”为主,后来才出现短打书目,继而又出现了《聊斋》那样的文人书目。

  早年北京书馆的习俗规定,演员两个月一换表演场地,行话叫“一转儿”。每天演两场,日场下午3点至6点,叫“白天”也叫“正地”;晚场晚上7点至10点,也叫“灯晚”;后来又增加早场,为下午1点至3点,叫“早儿”,一般说“早儿”的演员水平差些,观众也不会很多。书馆的收入主要依靠日场和晚场。每年年底书馆掌柜分别写好请帖(都是白信封上贴红签儿,也称“红白帖”),到来年想约的日夜两场演员家中去请,称为“请转儿”。在约好来年演员上他书馆的哪一“转儿”后,再把这一年日夜两场的12位演员约到一起吃一顿饭,当面讲好谁说什么书目,如相互之间有冲突,也于此共同协调解决,此饭行话叫“请吃知”。早场演员一般可以随时安排,不算在“请转儿”或“请吃知”之内。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