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是张书岩喜欢说的一句话。在千年古村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他自费办起的耕读文化博物馆,是民间力量参与保护文物、古村落的样本。
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这是一个以千年古村漈头农耕文化为基础,依托12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而建的大型展区,分成农村文化博物馆、古代农村家居展示馆、农村民俗风情馆、农耕文化体验馆、清风正气史鉴馆等13个展馆,收入历代文物展品1万多件。7年来,有2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游客20多万人次到馆免费参观。该馆还被当地纪检部门列为廉政教育基地。
2009年8月退休后,张书岩回到有1100多年历史的家乡漈头村。漈头古村为屏南“四大书乡”之首,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远近闻名。
2010年初,他在儿子开的餐馆门口挂上两块小牌匾:农耕文化小展室、明清家具小展室,把百余件废弃农耕工具、家居用品修复后集中展示,分类摆放,受到游客的关注与好评。于是张书岩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费修缮古民居,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
张书岩通过借、租、赠、购、寄等方式搜集古(文)物。他为征集更多的“三寸金莲”,瞒着住院医生,拔去吊瓶针头,驱车近200公里到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与3位健在裹脚老人合影,求售“三寸金莲”鞋、裹脚带;为征集国外斗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他被收取超体积高额托运费……
老而弥坚壮心不已
双面牛皮雕屏风、锡制“正心无私”灯盏以及各式各样的古锁具、古秤、斗笠……这些农耕藏品中,大的有重达数吨的榨油设备,小的就是一个锁头。“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的农民生活必需品,或许并不珍贵,但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可以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张书岩说。
张书岩随手拿起一段竹子,这段竹子的每个竹节上都有一个孔洞,像一根做工粗糙的竹笛。张书岩说:“这是农民过去存放油菜种子的工具,一个孔放一类种子,七个孔就是七类种子。”
去年12月14日,张书岩在修缮古民宅时,搬动木板时楼板发生坍塌,造成腰椎骨骨折,住院达半年之久。虽然身上埋有6根钛合金“椎弓根钉”,但他仍然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办博物馆虽然辛苦,但是很多乡亲支持我的做法,将家藏的农耕物品提供给我丰富展馆。”张书岩说。
除了创办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张书岩还参与整治村容村貌,担任义务投递员。
2009年返乡后,张书岩带头打扫村道,还自费买来300多把扫帚分发给村民,每月退休金中取出800元,聘请两位村民协助打扫;他和弟弟购进珍贵的红豆杉苗进行培育,2012至2014年三年植树节,共为全县的中小学校等单位赠送了700多株红豆杉,价值7万多元;为方便群众,他承担起义务投递邮件工作……
2014年,张书岩被评为“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的创办,让沉寂多年的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慕名前来参观的游人越来越多,不少中外游客和专家留言,赞扬博物馆保护了民间文化的遗产,留住了耕读文化的记忆。